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從1997年到2022年,深圳河靜靜流淌,伶仃洋潮起潮落,日升日落間,25年的時間過去了。25年,雖不足以滄海變桑田,但時移世易、萬象更新的故事數不勝數。深圳與香港的關系,在歲月的洗禮中,曆久彌堅,曆久彌新。人貨暢通,客貨兩旺,繁榮了兩地經濟,造福了兩地市民。當年香港的一件時髦商品,足以讓許多深圳人感覺新奇,時間的力量、發展的力量讓許多顯而易見的不同在趨同,今天的深圳人看香港,香港人看深圳,少了新奇感,多了親近感。如今,深港交流合作依然動力充沛、活力滿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人們更多地跳出深港看深港,從國家發展大局的維度看待深港合作。深港攜手,正在續寫别樣精彩的雙城故事。
口岸镌刻交流印記
多個工程提升口岸服務灣區發展能級
往來深圳與香港的人,都要經過口岸,口岸都有一條分界線,分界線的兩邊,一邊是深圳,一邊是香港。多少年來,分界線上,人來人往,口岸隻是一個短暫的停留,卻在流淌的時光中,镌刻下深港交流合作的曆史印記。
深港間實現了東部、中部、西部口岸的全布局
如今,深圳與香港之間單陸路口岸就有7個。1997年以前,羅湖口岸、文錦渡口岸、沙頭角口岸、皇崗口岸就有了,後來又陸續建設開通了深圳灣口岸、福田口岸,2020年8月蓮塘口岸啟用,成為深港之間的第七個陸路口岸。
2018年9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作為鐵路口岸的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口岸啟用,往來深港進入“高鐵時速”,從深圳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龍站最快車程14分鐘。
口岸是聯系的紐帶,是深港、粵港、内地與香港之間交流合作不斷密切的見證者。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深港口岸每年出入境人次以“億”級計算,節假日出入境高峰期,以摩肩接踵來形容等候過關的景象并不為過。
往來深港的人員當中,有遊客、企業家、生意人、上班族、專業人士、學生、學者……各行業各領域,無所不包。深究一層的話,從人群構成的變化之中,已經可以窺見深港交流合作的演進。過着雙城生活的跨境上班族、往返兩地求學的莘莘學子,諸如此類,都是在後來才成規模的出現。
為應對人流、車流、物流的增長,深港間實現了東部、中部、西部口岸的全布局,多個口岸經過了改建升級,通關能力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如此,疫情之前,高峰期“滿負荷”“超負荷”運作的情況仍然存在,可見人員往來的頻密,交流合作的熱絡。
互聯互通、基建先行,口岸可做的“文章”更大了
從沒有赴港“自由行”到有“自由行”,從深圳沒有地鐵到地鐵直達口岸,從傳統的本式通行證到電子的卡式通行證,從人工查驗到自助通關,從老口岸的“兩地兩檢”模式到新口岸的“一地兩檢”模式……深港間往來的便利化、通關的便利化是顯而易見的。
把時間放長來看,疫情影響下往來的不便終究會過去,深港交流合作的步伐也不會停歇。互聯互通,基建先行。多個口岸工程正在積極推進之中,更加高效的口岸管理體制機制和更加便利的口岸通關模式,将提升口岸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服務能級,滿足大灣區建設對生産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出的新要求,為深港交流合作的未來提供有力支撐。
皇崗口岸重建已在實施之中,未來将以嶄新面貌屹立于深港之間。2020年6月,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實現“三開”,即臨時旅檢場地全面具備開通條件、老口岸旅檢區開始拆除、新口岸綜合大廈開工。新皇崗口岸定位為純旅檢口岸,深港雙方将力求在新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最新查驗模式。口岸重建釋放土地用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開發,規劃引入多條軌道交通線,打造成為輻射大灣區的超級口岸和綜合交通樞紐。
改變不僅限于皇崗口岸,更多的口岸工程步入規劃階段,正争取早日開工。列入深圳市口岸辦的2022年工作計劃的就有推進羅湖口岸重建規劃,研究新口岸選址和查驗模式創新,開展香港東鐵線引入羅湖口岸研究;加強與港方溝通,深化沙頭角口岸重建規劃方案;結合港深西部鐵路規劃,開展港深西部鐵路口岸設置研究;推動南澳、前海等水上客運碼頭口岸以及跨境直升機起降點規劃。
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在深港口岸經濟帶、香港北部都會區等願景下,口岸可以做的“文章”就更大了,未來口岸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或許還會叠代升級。深圳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中提出,以深港口岸與鄰近區域、過境地塊為核心,協同建設集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文旅消費、醫療教育等于一體的深港口岸經濟帶,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口岸,将成為完全融入深港雙城發展的重要節點,服務區域發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大家都是大灣區人
港人到深圳發展有了更好條件、更多機遇
口岸是連接深港兩地的紐帶,連接的核心是人。有了人與人的流動、交流,才能加深彼此了解,增進感情,共創事業。過去25年,深港交流合作不斷加深,深港間的故事很多很多,都已沉澱為兩地市民的共同記憶。如今,随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不管是香港人,還是深圳人,大家都是“灣區人”。跨過深圳河,天地更廣闊。深圳青年到香港高校求學,香港青年到深圳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大灣區城市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一個縮影
2017年,香港青年郭玮強來到深圳前海發展,和小夥伴一同創立了主打個人随身智能産品的公司,成為了前海随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談起選擇深圳的初衷,郭玮強表示,公司主要做智能硬件産品,深圳及周邊地區有着很好的産業配套,這是硬件創業企業所看重的,前海又給予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有力地支持,可以說是最佳選擇。
從初創企業到獲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的發展穩步向前,郭玮強在深圳也找到了人生的大舞台。郭玮強表示,公司的創業團隊把在香港的科研成果,放到了深圳進行轉化,利用珠三角的配套做出産品推向市場,是大灣區城市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一個小縮影。
越來越多的香港專業人士來深圳開拓事業
除了創新創業的香港青年外,越來越多的香港專業人士也邁出步伐,來到深圳開拓事業。
2014年11月,第一家内地與香港聯營律師事務所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正式獲準成立。當時,林新強作為聯營律所的港方管理合夥人,來到了前海工作。林新強回憶,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他在香港從事法律工作已有十餘年時間,彼時雖有内地相關業務,但從未想過有機會到内地工作。而後來在前海工作的5年間,他幾乎每周都要在深圳辦公3天。
“前海這段經曆讓我畢生難忘,接觸到了更多的跨境業務,加深了對内地龐大市場的了解。”林新強如今是香港(國浩)律師(事務所)主管合夥人,談起前海的工作經曆,仍深有感觸。
林新強說,如今,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并取得内地執業資質的港澳律師,可在大灣區内地九市從事一定範圍的法律服務,這為港澳律師投身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更大機遇,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港人獲得感明顯提升
近年來,在中央、省、市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港人到深圳發展有了更好條件、更多機遇,獲得感明顯提升。
2021年3月,深圳發布《關于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幹措施》,合計提出18條措施,政策覆蓋上力争涵蓋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圳學習、就業、創業、生活。便利港人到深圳發展,有利于促進人員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體現,順應了進一步深化深港高水平互利合作的要求。
新的變化正在發生
在更多領域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香港回歸祖國後,深港交流合作更加便利,進一步形成了兩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關系。放眼當下,深港交流合作繼續向縱深推進,更深層次的變化正在發生。
“港澳藥械通”成功試點
粵港澳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在這樣的背景下,深港之間在更多領域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通“堵點”“痛點”,而借助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深圳放寬市場準入特别措施等政策紅利,深圳也将扛起更大的擔當。
2021年4月,“港澳藥械通”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率先試點,通過“港澳藥械通”進口的首個藥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首個醫療器械“磁力可控延長钛棒”運抵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投入臨床使用為患者服務。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試點結束後,“港澳藥械通”已經在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内地城市落地,受益患者越來越多。“港澳藥械通”下,在粵港澳大灣區内地九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使用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由廣東省實施審批。
内地與港澳的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有着不同的監管體制機制,透過改革創新,“港澳藥械通”實際上建立了一套銜接機制,在進口申請審批、采購貯存配送、患者保障和救濟、産品全過程監管追溯等方面進行探索,為粵港澳大灣區内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港澳藥品醫療器械找到實現路徑,惠及粵港澳大灣區民衆。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支持在深圳開展國際前沿藥品臨床應用,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港澳藥械通”之外,還有一批舉措已經在落實中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深港之間規則機制“軟聯通”将越來越多
香港對外經貿聯系廣泛,在會計審計、法律及争議解決服務、管理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産權、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專業服務領域具有國際化優勢。便利香港專業人才來深圳執業,是雙赢的選擇,但在以前,跨境執業面臨不小的障礙。
2020年10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率先發布有關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到前海合作區執業的管理辦法。符合條件的香港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在通過備案後,可在前海合作區範圍内提供工程建設領域相關服務,這打破了香港與内地在工程建設領域執業資質、執業資格體系不同而産生的壁壘,便利香港相關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參與前海合作區開發建設。
為了打通專業服務領域跨境執業的“堵點”,前海在工程建設領域創新推出了對标清單。也就是說,清單中列出香港哪種資質、資格對應内地哪種資質、資格,從而确定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在前海可執業的範圍。
中央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權清單中就包括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逐步放開境外專業人才來深執業的限制,從港澳起步,港澳專業人士率先受益。
2021年初,《深圳市推進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的實施方案》印發。該實施方案共分三部分:一是放寬境外專業人才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的限制;二是暢通境外專業人才職稱評價渠道;三是明确11個領域推進境外專業人才執業便利的具體舉措。2022年初,深圳又發布了《深圳市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允許持有清單内境外職業資格的專業人員按照相關實施辦法,在深圳市備案登記後提供專業服務。
從過往各有規則機制、各行其是,到如今着眼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基礎設施“硬聯通”之上,深港之間規則機制“軟聯通”将越來越多的出現。
發展策略更好對接
深港合作的未來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人們更多地跳出深港看深港,從國家發展大局的維度看待深港合作。深港兩地對深化合作有廣泛共識、強烈需求,也有了更為積極進取的“大手筆”謀劃。
為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2021年10月,香港方面首次提出港深之間“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雙城”為香港和深圳;“三圈”由西至東分别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與此同時,香港發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就北部都會區發展提出具體策略目标、規劃原則、跨境策略性空間框架、重點行動方向及項目等。香港将借由北部都會區發展,加強與深圳的合作,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深圳一方,深圳加快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國家級重大平台,以重大平台承載深港合作更廣闊的未來;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推動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等片區建設發展;積極研究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間。
以前海為例,定位和發展與香港緊密相連的前海合作區,擴區帶來新空間,政策釋放新紅利,正為深港合作注入新動力。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聚焦“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前海方案》支持擴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5平方公裡擴展至120平方公裡;賦予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戰略定位,提出支持前海深化改革開放的系列政策措施。前海發展能級的提升,為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在科創、先進制造等領域合作會非常有想象力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看來,在深港雙方的共同謀劃下,深港合作的未來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地方。比方說,深港金融合作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索。前海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币業務創新試驗區,在與香港的跨境金融業務上率先開展了很多試點,但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上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香港的金融市場、金融規則是與國際接軌的,和香港對接好了,實際就為與國際對接積累經驗。
謝來風認為,深港口岸經濟帶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更好對接起來的話,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合作會非常具有想象力。比如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攜手,不單可以發揮兩地研發、制造的優勢,而且可以在利用國際創新資源要素、對接國際先進規則上有新的探索。
采寫:南都記者 王睦廣 程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