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任何工作,有兩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隻有吃得好、睡得香,工作才能幹得好,對于航天員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我們對于航天員的了解大多是源于電視,在電視裡,航天員在太空艙中飄來飄去,似乎十分惬意,但實際上航天員的工作強度是非常高的,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員乘組首次太空出艙任務為例,從前期準備工作算起,到後期收尾為止,航天員需要連續十個小時高強度工作,體力和精神的雙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員的工作如此繁重,那麼休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在沒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環境下睡覺,專用的睡眠區是必不可少的。而說到睡眠區,就不得不提運行于地球軌道的兩個大型航天器:國際空間站以及天宮空間站,兩個空間站的睡眠區有何不同呢?
也許有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與天宮空間站并沒有可比性,因為國際空間站已經是二三十年前的産物了,這種想法其實是對于航天技術不夠了解。
國際空間站可不是建造于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的确,它始于二三十年之前,但在此之後,直至今日都一直在不斷更新,所以依然可以說它是集合了現代航天科技的大型航天器。國際空間站是由多國聯合建造的,它的睡眠區主要分布于兩個艙段:星辰号核心艙與和諧号節點艙,屬于俄羅斯的星辰号核心艙中有2個睡眠區,而屬于美國的和諧号節點艙中則配備有4個睡眠區。星辰号核心艙的睡眠區約為1.2立方米,配有通風、照明、通訊面闆、睡袋牆以及舷窗,而和諧号節點艙中的四個睡眠區在容積和配備上與星辰号中的睡眠區基本相仿,唯一的區别是取消了舷窗,這使得睡眠區顯得有些憋屈。有趣的地方是,和諧号的四個睡眠區采用了環形的分布方式。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睡眠區已經從6個增加到了8個,因為科學号實驗艙和哥倫布實驗艙的睡眠區已經配置到位。
即便如此,在航天員乘組輪換期間,仍然會出現有航天員沒有床位的情況,所以這些航天員隻能打個臨時地鋪,其實“地鋪”這個詞不太準确,因為失重環境下沒有天和地,所謂打地鋪,不過是把睡袋固定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罷了。相比國際空間站而言,天宮空間站的睡眠區要舒适許多,第一個優勢就是它的空間大,總容積大概在3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說比國際空間站的睡眠區大了一倍都不止。第二個優勢在于,天宮空間站的睡眠區更有利于航天員的精神放松。
在失重環境下睡覺,最為别扭的地方就是沒有上下之分,不過天宮空間站天和一号核心艙還是盡力營造了一種天上地下的環境,睡眠區也采用了規則的橫向布局,這就使得睡在其中的航天員在視覺上有了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對航天員睡前的精神放松是有幫助的。
第三個優勢是天和一号核心艙的睡眠區采用了分層結構,既可以滿足航天員的睡眠需求,還可以存放私人物品。第四個優勢是3個睡眠區都配備了觀察舷窗,使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太空景觀房。第五個優勢則是安靜,對于睡覺這件事而言,周圍的環境是否安靜是至關重要的,而空間站恰恰又是一個不太安靜的地方,很難達到理想的睡眠環境。那麼空間站裡的噪音是哪來的呢?空間站中的主要噪聲源有三個:控制力矩陀螺、流體回路系統的泵以及通風系統。
空間站的三個主要噪聲源都位于工作區,所以越靠近工作區,噪聲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國際空間站中位于星辰号核心艙的兩個睡眠區初期的實測噪音高達69分貝的原因了,而位于國際空間站另一端的和諧号節點艙中的四個睡眠區中的噪音則可以達到标準。
基于以上原因,在設計天宮空間站的時候,充分考慮了睡眠區與工作區的距離,并采用了加隔振器的方式有效過濾了噪音,所以睡眠區的實測噪聲僅為49分貝,符合标準,與國際空間站的和諧号節點艙中的睡眠區處于同一水平。未來随着天宮空間站的進一步對接,睡眠區将最終擴展到12個,也就是說在航天員輪換期間,不需要再打“地鋪”了,這是另一個優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