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開始于春秋時代。作為一種邊境地區的管理機構而出現“縣”是秦統一中國後推行于全國的,而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縣”名,卻産生于晉國。“縣”,在未作地方行政單位之前,與“懸”為同一個字。即懸挂、聯系的意思。《說文》“縣”字解,曰:“天子畿内,縣也。”西周時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國畿,畿内的土地與周王緊緊“聯系”在一起。
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楚和秦國為代表的縣他們都直屬于君主秦、楚兩國的縣,大緻是通過兼并戰争吞滅小國後建立的。
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如齊桓公予管仲“其縣十七”,齊靈公賞給叔夷“其縣三百”,縣的面積最小。晉景公“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晉又“因其十家九縣,其餘四十縣”,合為四十九縣。晉改都邑绛為縣,又“韓賦七邑,皆成縣也”,是以大夫封邑為基礎而置縣的。齊管仲推行制鄙之制,共立五屬,“十縣為屬”,則是通過政治改革改鄉鄙為縣的。
兩者都是直屬于國君的别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
楚武王滅掉權國,将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最早是設立在邊境地區,到了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于内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并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裡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齊、晉的縣一般用作對臣下的賞賜,其面積當大于齊。秦商鞅變法,“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又大于晉。楚國縣的面積最大,楚靈王曾以“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而自豪,其廣闊可知。秦、楚的縣多歸國君直接統治,這也是秦、楚兩國公室所以強盛的原因。南方的吳國于餘祭三年(前545年)給予來奔的齊相“慶封朱方之縣”,也已有縣的設置。其制略同于晉,這是因為吳文化多淵源于晉的關系。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并無相統屬的關系。
戰國時各國郡的建立,也以三晉為最早。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趙襄子二十三年(前453年),“與韓、魏共滅智伯,分晉地而有之”,“魏有西河、上郡,以與戎界邊”。楚次之,楚宣王九年(前361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按“巴”在秦,不在楚,一本“巴”作“巫”,當作巫。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張儀言:“秦西有巴、蜀,治船積粟,浮岷江而下,……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可見其時楚确有漢中、巫、黔中三郡的設置。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年)“北破林胡、樓煩,而置雲中、雁門、代郡”。秦設郡晚于三晉與楚,秦惠王後元九年(前316年)得巴國地,據《華陽國志》仍以巴為名置郡。燕設郡最晚,燕昭王時(前311—前279年)燕将秦開驅逐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随着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内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郡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形成郡下轄縣的郡縣制。據《戰國策·秦策》,“甘茂對曰:‘宜陽,大縣也,名曰縣,其實郡也’”。趙國置有雲中、雁門、代、上黨、河間等郡。代郡轄三十六縣,上黨郡轄二十四縣,河間郡轄十二縣。說明當時郡已大于縣,逐漸形成郡統轄縣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度。于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
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領軍之權。郡、縣的長官,縣有縣令或令尹,如魏以“西門豹為邺令”,楚文王以彭仲爽“為令尹,實縣申、息”;也有稱為縣大夫的,如晉趙孟見到绛縣的老人,“問其縣大夫”;還有稱為縣公的,如楚莊王語申叔:“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可見各國稱謂的不同。郡的長官為郡守。如魏文侯“以吳起善用兵,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戰國時代,郡、縣作為各個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基本統治組織,其長官由國君随時任免,不再世襲,并發給俸祿,不食封邑。其行政和軍事也由國君直接命令指揮,并加以考核。郡、縣地方制度的普遍建立,也就便利了國君的集中統治。
縣的區别。
1.縣鄙之縣。
封建形成的地域差異。當時國以外的地方叫做鄙、縣、野。《楚辭》中所說 國有都鄙,古之制也。那麼久形成了國-鄙兩圈模式。這鄙可以是縣,但也可以不是縣。是有一定的區隔。縣鄙連用的時候是互指,而邑的話是大一點的聚集地是可數。
2.縣邑之縣。
此時的縣已經和邑具有相通的情況,說明縣的範圍在擴大。大的可以算是稱國。比如楚國占領的陳蔡兩縣,長官稱作縣公,但是有些時候又稱作國。而晉國有成縣49,别縣很多。而且此時的縣在晉國多數是大夫的采邑,部分屬于公室。
3.從縣邑向郡縣的縣發展。
此時郡縣時代的縣他是國君的直轄地區,長官由國王任命不再具有世襲制。縣域面積是人為劃定的。而且在縣之下還設置了鄉裡等更基礎的組織。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晉頃公十二年。六家大夫滅兩家 分祁氏之田為7縣,羊舌之田為三縣。縣具有了獨立行政能力不能随意處置了。
當然整個先秦時期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實行郡縣制,本次我以戰國七雄為考察點,簡略記錄各個國家從春秋到戰國時期的郡縣發展的情況于演變。
本次考察以秦為基礎
秦國最初設縣為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郡縣制雖形成于戰國時代,但當時全國仍有封君的封邑與郡縣并存。
進入戰國時代惠公、獻公都分别制縣。惠公縣陝、獻公縣蒲、藍田、善、明氏。十一年縣爍陽。商君之後将小鄉邑聚為縣設立了31縣。而後又設置了隴西、北地郡。而對天下進行征伐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各種的郡。如蜀郡、漢中郡、南郡、黔中郡等等。
《漢書·地理志》說:“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秦始皇完成統一後,廢除分封制,全國一律以郡縣作為地方行政區劃,郡縣制度始完全确立。《史記·始皇本紀》雲: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漢書·地理志》并謂:“本秦京師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意即在首都鹹陽及京畿附近地區另設内史管轄,不在三十六郡之内。
内史和46 郡劃分如下:
0. 内史(相當郡) 治鹹陽(今陝西省鹹陽東)。
領26 縣:鹹陽、高陵、麗邑、芷陽、藍田、鄭縣、下邽、栎陽、重
泉、懷德、臨晉、夏陽、頻陽、雲陽、栒邑、縣、好畤、美陽、廢丘、
縣、武功、郿縣、虢縣、雍縣、陳倉、汧縣。
1. 隴西郡 治狄道(今甘肅臨洮縣)。
領7 縣:狄道、臨洮、翼縣、上邽,西縣、下辨、枹罕。
2. 北地郡 治義渠(今甘肅西峰)。
領6 縣:義渠、泥陽、泾陽、烏氏、朝那、富平。
3. 上郡 治膚施(今陝西橫山魚河堡)。
領4 縣:膚施、高奴、雕陰、陽周。
4. 九原郡 治九原(今内蒙古包頭西)。
領2 縣:九原、臨河。
5. 雲中郡 治雲中(今内蒙古托克托縣北)。
領2 縣:雲中、武泉。
6. 三川郡 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白馬寺)。
領14 縣:洛陽、河南、平陰、新安、渑池、陝縣、宜陽、缑氏、梁
縣、鞏縣、荥陽、京縣、卷縣、陽武。
7. 南陽郡 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領13 縣:宛縣、郦縣、陽城、葉縣、犨縣、胡陽、穰縣、鄧縣、山
都、築陽、酂縣、丹水、析縣。
8. 颍川郡 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3 縣:陽翟、陽城、新鄭、苑陵、尉氏、長社、颍陰、許縣、颍
陽、郏縣、襄城、昆陽、舞陽。
9. 陳郡 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12 縣:陳縣、固陵、陽夏、柘縣、苦縣、新陽、汝陰、寝縣、新
蔡、平輿、上蔡、項縣。
10. 砀郡 治睢陽(今河南商丘)。
領21 縣:睢陽、蒙縣、虞縣、栗縣、砀縣、芒縣、酂縣、谯縣、甾
縣、襄邑、外黃、陳留、雍丘、開封、大梁、濟陽、下邑、單父、昌邑、
東缗、爰戚。
11. 東郡 治濮陽(今河南濮陽)。
領15 縣:濮陽、白馬、長垣、燕縣、酸棗、宛朐、定陶、成武、城
陽、都關、鄄城、範陽、東阿、茬平、聊城。
12. 濟北郡 治博陽(今山東泰安舊縣)。
領8 縣:博陽、嬴縣、盧縣、曆城、漯陰、著縣、平原、鬲縣。
13. 臨淄郡 治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北臨淄鎮)。
領4 縣:臨淄、東安平、狄縣、千乘。
14. 膠東郡 治即墨(今山東平度古岘鎮)。
領4 縣:即墨、高密、黃縣、腄縣。
15. 琅邪郡 治琅邪(今山東膠南琅琊鎮)。
領2 縣:琅邪、莒縣。
16. 薛郡 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11 縣:魯縣、瑕丘、無鹽、須昌、張縣、鄒縣、滕縣、薛縣、胡
陵、方與、亢父。
17. 東海郡 治郯縣(今山東郯城)。
領12 縣:郯縣、襄贲、蘭陵、缯縣、朐縣、下邳、淩縣、淮陰、盱
眙、東陽、廣陵、堂邑。
18. 泗水郡 治相縣(今安徽淮北西北)。
領16 縣:相縣、肖縣、彭城、留縣、沛縣、傅陽、铚縣、竹邑、符
離、蕲縣、取慮、僮縣、徐縣、下相、城父、戚縣。
19. 河東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6 縣:安邑、左邑、蒲坂、皮氏、北屈、平陰。
20. 上黨郡 治長子(今山西長子城南)。
領3 縣:長子、壺關、銅鞮。
21. 河内郡 治懷縣(今河南武陟南)。
領7 縣:懷縣、野王、河雍、武德、修武、朝歌、安陽。
22. 邯鄲郡 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領5 縣:邯鄲、邺縣、武安、信都、鄗縣。
23. 巨鹿郡 治巨鹿(今河北磁縣南)。
領4 縣:巨鹿、厝縣、武垣、南皮。
24. 廣陽郡 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市區)。
領3 縣:薊縣、涿縣、易縣。
25. 恒山郡 治東垣(今河北石家莊)。
領6 縣:東恒、石邑、井陉、曲陽、曲逆、苦陉。
26. 太原郡 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晉原)。
領6 縣:晉陽、榆次、邬縣、界休、茲氏、離石。
27. 雁門郡 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領3 縣:善無、平城、馬邑。
28. 代郡 治代縣(今河北尉縣代王城)。
領2 縣:代縣、班氏。
29. 上谷郡 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官廳東北)。
領1 縣:沮陽。
30. 漁陽郡 治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
領1 縣:漁陽。
31. 右北平郡 治無終(今天津薊縣)。
領1 縣:無終。
32. 遼西郡 治陽樂(今遼甯義縣西南)。
領2 縣:陽樂、令支。
33. 遼東郡 治襄平(今遼甯遼陽)。
領1 縣:襄平。
34. 漢中郡 治南鄭(今陝西南鄭)。
領4 縣:南鄭、成固、故道、房陵。
35. 蜀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領6 縣:成都、郫縣、湔氐、臨邛、蒲陽、嚴道。
36. 巴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慶)。
領5 縣:江州、枳縣、朐忍、安漢、阆中。
37. 黔中郡 治黔中(今湖南沅陵城西南)。
領2 縣:黔中、臨沅。
38. 南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領7 縣:江陵、竟陵、安陸、鄀縣、鄢縣、改縣、巫縣。
39. 長沙郡 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領5 縣:臨湘、羅縣、耒陽、郴縣、零陵。
40. 衡山郡 治邾縣(今湖北黃州)。
領1 縣:邾縣。
41. 九江郡 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領11 縣:壽春、鐘離、陰陵、東城、安豐、六縣、曆陽、曲陽、居
巢、番陽、廬陵。
42. 會稽郡 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領22 縣:吳縣、婁縣、曲阿、丹徒、江乘、秣陵、丹陽、陽美、鄣
縣、烏程、餘杭、錢塘、由拳、海鹽、山陰、句章、鄞縣、諸暨、烏傷、
大末、歙縣、黟縣。
43. 閩中郡 治東冶(今福建福州)。
領1 縣:東冶。
44. 南海郡 治番禹(今廣東廣州)。
領3 縣:番禹、博羅、四會。
45. 桂林郡 治布山(今廣西桂平西南)。
領2 縣:布山、中留。
46. 象郡 治臨塵(今廣西崇左)。
領1 縣:臨塵。__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