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
1、掌握兩種常見的分類方法: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
2、分散系及其分類:
(1)分散系組成:分散劑和分散質,按照分散質和分散劑所處的狀态,分散系可以有9種組合方式。
(2)當分散劑為液體時,根據分散質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濁液。
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
分散粒子直徑
<1nm
1~100nm
>100nm
外觀
均一,透明,穩定
均一,透明,介穩體系
不均一,不透明,不穩定
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過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實例
食鹽水
Fe(OH)3膠體
泥漿水
3、膠體:
(1)常見膠體:Fe(OH)3膠體、Al(OH)3膠體、血液、豆漿、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膠體的特性:能産生丁達爾效應。區别膠體與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達爾效應。
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别是分散質粒子大小。
(3)Fe(OH)3膠體的制備方法:将飽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繼續加熱至體系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得Fe(OH)3膠體。
第二節 離子反應
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裡或熔融狀态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狀态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電解質。)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酸、堿、鹽和水都是電解質(特殊:鹽酸(混合物)電解質溶液)。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能導電的物質:電解質溶液、熔融的堿和鹽、金屬單質和石墨。
電解質需在水溶液裡或熔融狀态下才能導電。固态電解質(如:NaCl晶體)不導電,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導電。
2、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有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
3、電離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個數守恒,電荷數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沉澱、生成氣體、水。
2、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寫、拆、删、查)
①寫:寫出正确的化學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強電解質(易容的鹽、強酸、強堿)寫成離子形式。
常見易溶的強電解質有:
三大強酸(H2SO4、HCl、HNO3),四大強堿[NaOH、KOH、Ba(OH)2、Ca(OH)2 (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鹽,這些物質拆成離子形式,其他物質一律保留化學式。
③删:删除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價态不變和存在形式不變的離子)。
④查:檢查書寫離子方程式等式兩邊是否原子個數守恒、電荷數守恒。
3、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看幾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應事實(能不能發生反應,反應物、生成物對不對)。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個數守恒,電荷數守恒)。
④看“=”“ ”“↑”“↓”是否應用恰當。
4、離子共存問題
(1)由于發生複分解反應(生成沉澱或氣體或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澱: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等。
生成氣體:CO32-、HCO3-等易揮發的弱酸的酸根與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①H+和OH-生成H2O。②酸式酸根離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審題時應注意題中給出的附加條件。
①無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離子:Cu2+、Fe3+、Fe2+、MnO4-(常見這四種有色離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離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堿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③注意題目要求“大量共存”還是“不能大量共存”。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包括電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有元素化合價升降。
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或有電子的轉移的化學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4、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概念: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失(失電子)→升(化合價升高)→氧(被氧化或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産物。
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得(得電子)→降(化合價降低)→還(被還原或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産物。
【注】一定要熟記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斷出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産物和還原産物;氧化劑、還原劑在反應物中找;氧化産物和還原産物在生成物中找。
二、氧化性、還原性強弱的判斷
(1)根據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在同一氧化還原反應中,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産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産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價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劑才能實現;如果使元素化合價降低,即要使它被還原,要加入還原劑才能實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