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非常奇怪的國度,這些國度往往以動物的名字來命名,比如獅駝國、寶象國等等。而其中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便是烏雞國,很多人都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為何要給這個國度取一個這樣的名字?
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習慣于抱着一種開玩笑的态度去理解,因此也惹出了許多笑料。但這樣的說法隻是帶來了一種歡樂的氣氛,卻不曾接近這個故事真正的核心思想。因為在這一難當中,還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寓意,其中的這些情節,都是經過吳承恩老先生精心設計之後才誕生的。
《西遊記》中的烏雞國一難,雖然看起來隻是一段完全不符合實際的神話故事,可是如果仔細對照起來就會發現,作者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在用一個虛構的神話,來刻畫現實中的種種情形。特别是其中真假烏雞國王的事情,和烏雞國名字的内涵,是最能夠體現這種含義的兩點因素。隻不過作者的表達方式有些含蓄,所以才讓人們忽略了這個故事的本質。
“烏雞國”之名,其實大有深意根據李時珍所編寫的《本草綱目》記載:
“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皆烏者、肉白烏骨者。”
也就是說烏雞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骨頭是黑色的。在普通人看來,這隻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這種動物天生就是如此。可是當它被運用到《西遊記》中之後,便産生了一種特殊的含義。
吳承恩以“烏雞”之名來命名一個國度,就等于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态,極其生動地體現了出來。無論這個國度的外表有多麼光鮮亮麗,就像烏雞身上的羽毛,可以是烏黑發亮,也可以是潔白神聖。但是它的内在卻已經黑暗到了極點,如同烏雞的皮毛之下所包裹的黑色骨骼。
明朝大臣
其實這一點也正好反應出了當時明朝的現狀,皇帝和大臣們一直都在盡力粉飾太平,制造一種繁榮昌盛的假象,妄圖以這種手段自欺欺人。可是據《明史》記載,明朝的嘉靖年間其實并不太平,大臣們結黨營私欺上瞞下,邊境戰亂不斷,國内民不聊生。
這樣的局勢和烏雞的身體構造是何其相似,用一層看似光鮮的外衣,掩蓋着不為人知的黑暗。可見吳承恩老先生的确用心良苦,在創作神話作品的同時,依舊還挂念着整個天下的局勢。
真烏雞國王的形象,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要批判對象按照《西遊記》原著中給出的情節來看,烏雞國王是一個非常不稱職的國君。整個烏雞國在他的帶領之下,幾乎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比如烏雞國王就曾經對唐僧講述過當年的情形:
“我國中倉禀空虛,錢糧盡絕,文武兩班停俸祿,寡人膳食亦無葷。仿效禹王治水,與萬民同受甘苦,沐浴齋戒,晝夜焚香祈禱。如此三年,隻幹得河枯井涸。”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烏雞國王,究竟有多麼昏庸無能!堂堂一個國王,淪落到了無法給臣子發放俸祿的地步,放眼古今中外都不曾聽聞過這樣稀奇的事情。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卻隻是沐浴齋戒焚香祈禱,去祈求上蒼的幫助,同時還美其名曰:“仿效禹王治水。”
當年大禹治水的時候,可并沒有像他這樣一味地祈求上天,而是通過自己與衆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将泛濫成災的滔滔洪水,成功引入了汪洋大海。在大禹的身上,體現出的是人定勝天,敢于拼搏的開創精神,可是在烏雞國王的身上,卻隻讓人看到了昏庸與懦弱,根本沒有半點大禹的影子。
把這樣的人說成效仿大禹,簡直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諷刺。上古時期的大禹可以為了治水的大業,三過家門而不入,真正做到了與百姓共進退,與萬民同甘苦。但是反觀烏雞國王,他每天隻是在深宮内院中焚香祈禱,不曾投入半點實際行動,也沒有引導人們去主動克服困難,把好好一個國家帶入了絕境當中。
如果古代的君王都像他這樣無能,那麼天下的百姓們豈不是要全被餓死了嗎?俗話說得好:“一國之計在于君。”古時候一個君王的能力,直接關乎着天下百姓的安危。但是烏雞國王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卻并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度的運轉,因此他的形象,也就成為了這個故事中的主要批判對象。
身在其位卻不能盡到自己的本分,作為一國之君卻無法讓百姓安居樂業,面對嚴重的旱災,隻知道焚香禱告。這樣的人物形象,其實已經在無形中對應了,當時終日沉迷于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據《明世宗實錄》所述,嘉靖皇帝遇到事情之後,總是會讓人把此事寫成所謂的“青詞”,然後用火燒掉,接下來便向神靈祈禱,希望那些神靈可以保佑他渡過難關。
如此也更進一步的體現了,《西遊記》用神話揭露現實世界的主旨。書中的這些人物,都具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或是稱贊,或是批判。
假烏雞國王的出現,其實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寄托當烏雞國的所有人都即将徹底絕望的時候,一位神通廣大的道士從天而降,他能夠點石成金,可以呼風喚雨,用一場滂沱大雨,解除了烏雞國的危機。對于當時烏雞國的百姓們來說,這樣的情形隻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久旱逢甘霖。”
可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明朝百姓,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苦苦期盼的甘霖并沒有到來,水深火熱的生活依然還在延續。也正因如此,吳承恩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在《西遊記》書中,讓這個道士直接代替原來的烏雞國王,自己坐上了皇位。
這是一個颠覆性的觀念,正如《道德經》中所說:“良才善用,有能者居之。”既然原來的皇帝如此無能,那麼就讓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接管烏雞國。在當時那個時代,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想,但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寄托。
他們渴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在一位賢能君王的帶領之下,逐步擺脫困境,走向真正的太平盛世。就像《西遊記》中假烏雞國王在位的那幾年期間,國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烏雞國從一個民不聊生窮困潦倒的落後國家,發展成了一個民富國強,繁榮昌盛的局面。
這是當時的人們所期待的情形,沒有人願意一直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形勢之下,他們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未來,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吳承恩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想法,所以在《西遊記》書中故意塑造了這樣一位假國王的形象,用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幻想。
假烏雞國王的存在,是人們精神上的一個寄托,也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君王形象。比如《西遊記》原著中提到,假烏雞國王在位期間一直勤于政務,連後宮的王後和嫔妃們都不去寵幸。這一點讓古代所有帝王都望塵莫及,在曆史的長河當中,有太多的君王都是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天下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由此可見《西遊記》中的假烏雞國王,具有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義,他俨然已經被吳承恩塑造成了一個十分完美的君王形象。書中的假烏雞國王,給真正的烏雞國王樹立了一個十分良好的榜樣,讓他懂得了應該用什麼樣的态度去治理國家。吳承恩也希望可以借助這個故事,來給當時的統治者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讓對方明白身為一國之君所肩負的責任,這種思想對于後世的人們,依然擁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
通過《西遊記》中的故事和相應的曆史事迹,揭露了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關于真假烏雞國王的故事,其實在明朝的曆史上也有它的原型。而這兩位國王所對應的人物分别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钰。
其中朱祁鎮也和真正的烏雞國王一樣,先是失去了皇位,之後又成功奪回了皇位,而朱祁钰則扮演了假烏雞國王的角色,在一段時間之内代替了朱祁鎮的位置。此外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和《西遊記》中的故事頗為雷同,或者也可以說《西遊記》套用了他們兩個人的事迹。
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後,不僅自己被敵軍俘虜,同時也導緻整個明朝陷入了危局。這個時候正是明代宗朱祁钰上台接管了整個國家,艱難的度過了這次危機。但是後來随着朱祁钰病故,回到明朝的朱祁鎮,再次趁機奪回了皇位,并且還對朱祁钰手下的勢力進行了一次清洗,著名的一代賢臣于謙,就是在這次風波中冤死在了朱祁鎮的手中。
吳承恩結合明朝曆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迹,用文學性的手法,在《西遊記》中塑造了真假烏雞國王的故事。與此同時他也為人們揭露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現實問題。那些沒有真正能力的人,總是在想方設法的向權力和地位靠攏,他們占據着相應的位置,但是卻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會讓天下的百姓,因為他們的錯誤舉動而一起跟着遭殃。
這樣的情況在當年的明朝随處可見,吳承恩也親身經曆過這樣的局勢,在他的心裡對這種情況十分不滿。就拿他自己而言,分明有一身才華,但是卻一直無處施展,那些真正能夠為天下百姓服務的位置,基本上都被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烏合之衆所占據,讓他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在這種無奈的大環境之下,吳承恩也和《西遊記》中的假烏雞國王經曆了類似的遭遇,雖然曾經得到過一些官職,但最終卻由于種種原因,被迫辭官還鄉。吳承恩在書中以神話的形式,把這個問題表達了出來,讓人們在品讀神話故事的同時,也能夠産生一些對于現實的思考。
除此之外還能夠看到他對于公平公正的追求,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夠改變這樣的狀态。使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讓天下百姓過得更加安穩,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結語品讀《西遊記》這部書,需要站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它的内涵并不局限在某一個方面。譬如書中的烏雞國一難,其真正的意義就在于借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總是那麼亦真亦幻,而我們則需要在虛幻中尋找現實。
在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候也會像品讀《西遊記》時一樣,被形形色色的故事和外表迷惑,看不清人生的本質。但是隻要我們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認真分析,就能夠找到其中所潛藏的真正含義。人這一生就是一個去僞存真的過程,需要不斷增加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徹,讓自己的人生逐漸變得清晰明了。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