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湖南城市學院探索傳統文化創新

湖南城市學院探索傳統文化創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22:17:14

湖南城市學院探索傳統文化創新(湖南工業大學構建)1

湖南省地方标準《苗族刺繡》審查會。

紅網時刻2月19日訊(通訊員 譚珊琦 馬勝亮)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正面臨着諸多困境。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保證非遺傳承後繼有人的有效途徑。高等學校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偉工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智力資源和研發優勢,而借力非遺傳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将在高校立德樹人時代使命中得到更好落實。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劉文良帶領團隊,專注于深度融合非遺傳承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探索,構建了“政專館産坊”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政專館産坊”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圍繞“非遺傳承”,前期将設計人才培養與“精準扶貧”戰略相契合,後期則與“鄉村振興”耦合。模式強調人才培養形式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對接産業需求,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技能素養,特别是解決文化傳承和産業發展問題的能力。培養方案體現非遺傳承,教學活動融入産業發展,充分激發課程思政的活力,把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

以政治為魂,以非遺文化為源,築牢立德樹人精神之基

“政專館産坊”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政治站位,始終将“育人”作為核心指标,打造基于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教師團隊,以投身一線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職責使命,以把項目做在深山裡、把論文寫在社會需求上為學科本質和專業特色,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更好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築牢立德樹人之基。

以專業為綱,以課程為媒,在非遺滲融中彰顯辦學特色

“政專館産坊”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開設專門的非遺專業方向,另外還在部分專業開設非遺相關課程,為非遺創新、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模式利用采風寫生、藝術調研、藝術考察等實踐課程的便利,帶領學生深入非遺一線,現場調研和收集非遺傳統文化資源,探讨非遺保護的策略、措施和方法。

以館室為載體,以技術為手段,在資源優化中彙聚合力

模式發揮圖書館、文博館的文化資源優勢,舉辦非遺專題講座,邀請民間非遺傳承人介紹非遺文化,傳授非遺知識和非遺技藝,讓師生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強對非遺的熱情。此外,學校利用3DMAX等先進技術構建永久保存且方便查閱的非遺多媒體數據庫,建立數字非遺專題網站。

以産學研協同為抓手,在強化社會服務中提升育人水平

以“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為中心,湖南工業大學成立“繡色十八洞”苗繡研究與設計創新基地,構建了苗繡設計、繡制到銷售的完整産業鍊。類似的模式也讓湖南花瑤植物染、寶慶竹刻的傳承與推廣得到大大改善。通過産學研協同,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非遺工坊為依托,助力産業提質的同時提升教學科研水平

湖南工業大學在湘西建設了苗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竹刻工坊,幫助苗繡和竹刻産業轉型、提質;與湖南省蠶桑科學業研究所合作,實現絲綢文化與苗族技藝融合創新;受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委托,編制了《苗族刺繡湖南省地方标準》,填補了苗繡标準空白。團隊教師的科研能力、設計水平也在對接産業的過程中得到很大提高。

湖南城市學院探索傳統文化創新(湖南工業大學構建)2

湖南省苗秀研究基地。

通過“政專館産坊”五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湖南工業大學除了在助力非遺傳承、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外,在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利用專業優勢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非遺傳承人培養和非遺産業拓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強化、老師教學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比如,《特色學科對接特色産業——湖南工業大學“繡色十八洞”精準幫扶十八洞村脫貧》獲評“教育部第四批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視覺傳達設計、産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3個專業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獲“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銀獎1項、銅獎3項、省級金獎3項;《産品設計專題》等2門課程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鄉村景觀設計專題》等3門課程獲批為“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非遺研究相關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湖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