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是一本好書

論語是一本好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3:29:49

論語是一本好書(一個村莊一部論語)1

洗珠古井

論語是一本好書(一個村莊一部論語)2

孔氏家廟

論語是一本好書(一個村莊一部論語)3

力洋孔村

一場冬雨過後,入山的路便有些濕滑。車子疾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窗邊的岩崖大步倒退,因水汽的潤澤少了份冬日的蒼涼。一個轉角後,浩淼的水庫忽入眼簾,雨後的霧氣籠在水面上,水光如鏡,碧色如洗。遠處的青山,透過朦胧煙霧,勾勒出一幅影影綽綽的水墨顔色。恍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尋隐者不遇的賈島,入得深山,卻也隻能空歎“雲深不知處”。

臨到村口,面前的場景又轉換成另外一幅:古道下,溪水潺潺伴着清脆鳥鳴,繞村奔流而去;古樹掩着木屋,在清溪中落下袅袅身影。青磚牌樓豎立村口,有老者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橫匾下背着手緩緩而行;牌樓旁,“力洋孔村”四個大字,向來客昭顯着村落的不凡。

隐居山岙之中,至今六百餘年

力洋孔村,位于甯海東部,距甯海城關20多公裡。據《孔氏家譜》記載,其孔姓屬曲阜孔子後裔的南宗,五代後晉年間(公元940年前後),福建閩王稱帝,孔子45代子孫孔延集為避戰亂遷居溫嶺。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孔延集的後代孔克徵(孔子55代子孫)任台州司戶參軍,其子孔希道于明洪武元年(1368)遷至甯海東倉中堡村,做了當地葉姓人家的上門女婿。之後孔希道的兒子孔天麒遷居力洋孔村定居後,又把父親和祖父接到了身邊,在力洋孔村的山坡上建起了家園,名曰“中央道地”,意為以此為中心,向四處延伸。

說起先祖為何選擇在孔村繁衍生息,力洋孔村黨支部書記孔令柯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故事:傳說孔天麒初到力洋,看中了山坡上有塊地,叢林稠密,柴草茂盛,便在此砍柴度日。每天,他都準備好飯團上山坡砍柴。他将飯團挂在樹枝上,但等忙好再吃,飯團已經冷掉了。有一天,到了“中央道地”這個地方,他依舊将飯團用布包裹好,挂在樹枝上。等到日落西山,他砍好柴,捆好了擔,準備取下飯團吃好後趕路回家。可取下的飯團拿在手裡還冒着熱氣。他很吃驚,之後他連着幾天在這裡挂飯團,每次等到吃時還是熱氣騰騰。他悟出了一點玄機,推算此地準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舉家遷移到這裡。如今的中央道地,已經被當地的孔氏後裔開辟為孔子文化廣場。

傳承曲阜南宗,至今不忘祖訓

村中心是孔氏家廟,坐西向東,磚木石結構。門口高懸着一塊“大成至聖殿”的匾額,兩側梁柱上題聯:“聖殿崇文,茶山腳下南宗裔;杏壇授道,瀝水溪邊孔氏居”,昭告此處為曲阜南宗。

自偏門踏入大成殿,孔氏家廟分前後兩進,勾連廊将它們連通,整體為“工”字型制式。孔令柯說,在傳統意識中隻有出過帝王的姓氏,才能夠在建造家廟宗祠時采用“工”字型制式,他們的先祖孔子曾為曆代君王推崇,才有這樣的追崇,能夠建造“工”式祠堂,“大成殿”的匾額能夠豎式懸于殿門正中,亦出同由。

大殿右側撰寫着孔氏家訓和祖訓。祖訓共十條,不僅約束着後人要讀書明理,還要克己奉公,修身律己、廉潔齊家。“比如祖訓第七條就告誡我們,如果子孫有當官的,凡是遇到民間訴訟,案件自有虛實,務必理性判斷,懷哀憐之心,切莫自鳴得意,克己奉公,做賢能的官吏。” 孔令柯說,除了這些書寫在家廟裡的祖訓,力洋孔村還有一條不成文的祖訓,凡是該村的村民不能随便去村東邊的山上砍伐木材,隻有孔氏家廟需要的木材才能從此山砍伐,違者重罰。也正是因為這百年流傳下的堅持,造就了對面金字山的滿目蒼翠。

孔令柯說,之前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誕辰這一日,村裡都會舉行祭孔大典,大家統一身着漢服,上香、鞠躬、獻牲、頌贊,通過祭孔儀式,喚起年輕一代追尋中華文化之根、國學之根、禮儀之源。

民間故事流傳,尚留古迹一二

從家廟走出,跟随村人腳步,穿過潔淨的巷道,三排煙青色的馬頭牆,立在青磚青瓦的屋檐上。一旁古木參天,一問已有600多年。村中有一大古井,外方内圓,井口直徑1.5米,深5米,建于明朝中葉,距今也有500餘年。“别看這口古井如今長滿青苔,井口幹涸,以前可是全村人飲用水的來源。這口井叫‘洗珠古井’,名字源于一個神話傳說。”孔令柯說,村裡曾飛來一條龍,盤踞在茶山腳下。有一天,龍把身子探進井裡,洗滌眼珠子,洗完後竟不知所終,這口井因此被命名為“洗珠古井”。村裡的老人說,井水酷暑冰涼,用井水擦拭過的席子,躺上去跟冰塊一樣涼爽;到了寒冬,井水便透出暖氣,舊時村人釀酒,必取用此井水,說是窖藏十年,酒質不變。乾隆十四年(1749),邑人楊逢春題有《洗珠古井》一詩:“古井由來号洗珠,于今路畔得稱奇。若非昔日飛龍過,安得人間留此輝。”如今,這首詩被刻于碑上,立在古井一旁。

孔令柯告訴我們,村裡尚存的古迹并不太多,除了一排三棟古民居尚住着村民,大部分的村民都已搬入新居。穿過一片翠竹林,路邊還保留着一個碩大的古石碾,這個如今的省級文物,從前是用來碾米的,石碾上刻的字經風雨侵蝕,如今隻能隐約辨認出“孔”“傅”二字。

激發内生動力,古村煥發新活力

“我們孔村地處山岙,交通不便,從前大多數年輕人都會選擇出門打工,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我記得我當村支書前,有整整12年,村裡都沒有蓋過新房。村裡173戶人家,全是留守老人。可随着新農村建設推進以及甯海美麗縣城的打造,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慢慢都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孔令柯說,2021年7月,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慶軍帶着大學生團隊來到了力洋孔村,與村民一起,将《論語》等國學文化重新鑲嵌入村莊。文化基因的挖掘,給小山村帶來了活力,更帶來了流量。

“從小就知道孔子是自己的老祖宗,所以讀曆史時就特别驕傲,當然也有苦惱,學《論語》時老師也會格外‘照顧’我,讓我背誦理由也是現成的:自己老祖宗留下的著作都不會背,還怎麼好意思自稱後人……”千禧年出生的孔梁錦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孫,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原本在甯海城區找到了工作,在得知陳慶軍教授作為“駐村藝術家”要帶着團隊對孔村進行藝術改造,他毫不猶豫辭掉工作,加入了實踐團隊。“從小生活在這裡,我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也希望為我的村莊盡一份力量。”

“你看,從村口開始,我們鋪設了一條步道,上面刻着《論語》的經典名句,繞村一周,讀書20分鐘;除此之外,村裡還增設了10多個文化節點,将《論語》點綴在處處角落。除此之外,我們還開辦了論語課堂、改造國學庭院、繪制孔學石牆,舉辦國學活動……” 孔梁錦無比驕傲地介紹着村中的改變。“目前隻是做了一部分,未來我們會突出研學主題,并設計開發孔子IP的文創産品,以文化滋養鄉村文旅的産業發展。”陳慶軍教授補充道。

記者 張海玉

通訊員 徐銘怿 沙麗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