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裝甲部隊,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為德國裝甲部隊是真正的鋼鐵洪流,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在前面打頭陣,後面跟着四号中型坦克,戰争裡能橫掃歐洲,腳踏蘇聯——這差不多就是很多人對德國裝甲部隊的認知了,在很多人眼裡,二戰的德國裝甲部隊,就是最強裝甲部隊的代名詞。
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幻覺,德國裝甲部隊其實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它在某些方面是做得非常錯誤,比如說德國裝甲部隊的編制就是長期保持混亂狀态。今天本文就會簡明扼要地分析一下德國裝甲部隊編制發展曆程,看看其在編制上到底有多混亂。
一、早期的裝甲師編制首先,我們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德國裝甲部隊其實是一個飛速擴張的産物。在德國裝甲部隊發展之初,古德裡安曾經考慮過每個德國裝甲師應該有一個裝甲旅,每個旅有兩個裝甲團,每個團配2個裝甲營,每個營下轄3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中型坦克連,每個坦克連的坦克則都有21輛。得說古德裡安的裝甲師編制構想得不錯,因為這樣一來德國每個裝甲師就擁有336輛坦克,戰鬥力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都是非常強大的。
可是古德裡安的構想在當年卻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當時的工業産能不夠,于是德國裝甲師早期每個裝甲營隻有2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中型坦克連。但即便是古德裡安壓縮了編制,德國的工業産能也不能滿足壓縮過的編制,于是計劃中的中型坦克連很多也變成了輕型坦克連,整個德國裝甲部隊其實都是被一号、二号輕型坦克和38T輕型坦克支撐起來的,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數量稀少。
在1939年9月1日的波蘭戰役爆發時,德國裝甲部隊擁有6個裝甲師和4個輕裝甲師,裝甲師擁有兩個裝甲團下轄4個裝甲營,主力是德國的各種輕型坦克,輔以少量的三号、四号中型坦克。而輕裝甲師的編制就更為寒酸一些,它的裝甲營就隻有一個而已,主力是一個機械化步兵團,下轄有一個機械化步兵營和一個摩托化步兵營,整體戰鬥力和正規的裝甲師沒有任何可比性,更像是介于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之間的産物。
不過,可以說在1939年時的德國裝甲師和輕裝師實際作戰能力與英法尚存在較大差距,這一點在1940年法國戰役爆發前的裝甲部隊擴編有較大體現。截止至1940年的法國戰役爆發,德國已經擁有了10個正規的裝甲師,理論上每個裝甲師都應該有4個裝甲營。不過因為工業産能上的不足,第6、7、8裝甲師都隻有三個裝甲營,戰鬥力與舊裝甲師有較大差距。而輕裝師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混亂,因為波蘭戰役後繳獲了波蘭陸軍的坦克,以及接收己方裝甲師退下來的二手裝備,第1和第2輕裝師的裝甲營分别達到了3個和2個,而第3和第4裝甲師則還是僅配備一個裝甲營。
二、日漸混亂的編制事實上,在1940年時,德國裝甲部隊在編制上就已經出現了極大地混亂,但法國戰役本質上算是一場順風仗,因此這種編制上的混亂并沒有引發什麼問題。但是随後在1941年為進攻蘇聯而進行的裝甲部隊擴編時,則出現了更為巨大的編制混亂——為了将裝甲師擴充到20個,希特勒要求将舊有的10個裝甲師各抽調一個裝甲團組建新的裝甲師,第11至20裝甲師就是這樣組建出來的,而且1941年的裝甲師編制也出現了2營制裝甲團和3營制裝甲團。
其中2營制裝甲團的每個裝甲營下轄有2個由三号中型坦克組成的輕型坦克連和1個由四号中型坦克組成的中型坦克連,每個連下轄22輛坦克,再加上營部的6輛坦克,可達到每個營72輛坦克,全團可達到152輛坦克。而3營制裝甲團中的一個裝甲營和2營制裝甲團的裝甲營相同,剩下2個裝甲營則完全不同,其下轄有混編了将二号輕型坦克和三号中型坦克的混編輕型坦克連2個,另有1個将四号中型坦克和三号中型坦克混編的混編中型坦克連,加上營部坦克可達到每個營65輛坦克,但因為是三營制裝甲團,所以全團擁有207輛坦克。
而這種1941年裝甲師不僅在編制上極為混亂,每個裝甲師又變得過于臃腫,原因在于其内編入了兩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摩托化炮兵團和一個裝甲師偵搜營等部隊,所以其部隊的規模上升到15000人至17000人。雖然對比過去要多了更多的中型坦克,可是裝甲師的實際戰鬥力反而有下降,不僅僅是因為坦克要比過去更少,也因為部隊的臃腫而導緻機動性大幅度下降,除去紙面上的番号增加,這一編制改變在實際作戰中的問題更大。
這種編制混亂問題十分嚴重,因為全師真正的裝甲兵僅有2700人,剩下的都是步兵和輔助兵種,為此不得不在部隊内部編入更多的輪式車輛,而半履帶車輛的數量則始終是不夠的。這一結果就導緻了德國裝甲師在實戰中的越野能力大幅度下降,各裝甲師更加依賴公路進行機動,而且坦克經常和步兵脫節,整個裝甲師的戰鬥力也因此大打折扣。同時,編制的混亂問題也導緻了有時難以估算各裝甲部隊的實際戰鬥力,這在戰役部署中将帶來較大的問題。
三、徹底失控的編制裝甲師的編制混亂所帶來的問題是如此嚴重,這迫使德國不得不試圖重新定義各裝甲師的編制,隻不過在1942年裡的努力則完全以失敗告終。雖然德國試圖将所有裝甲團都定義為2營制度,每個團162輛坦克,但這種努力的效果十分微弱,在1942年裡沒有任何成效。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在1942年裡德軍對裝甲師整編的時間有限,更是因為德軍在1942年連續不斷發起戰役所導緻。而德軍的一個壞毛病也加劇了這個問題,他們不斷地在不同裝甲部隊之間抽調部隊進行輪換,導緻了裝甲師缺乏固定編制。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前,德軍裝甲部隊在紙面達到了28個裝甲師,另有16個裝甲擲彈兵師(也就是機械化步兵師),但混亂的編制仍舊難以解決。1943年9月德國頒布了新的裝甲師編制,要求每個裝甲師下轄一個裝甲團,每個團兩個裝甲營,每個營的坦克連提升到了4個,包括營部8輛坦克在内,全營配備96輛坦克,若計算團部的8輛坦克,則全團有200輛坦克。第1營以黑豹中型坦克為主,第2營以四号中型坦克為主。而機械化步兵師在裝甲部隊編制上,本應配備有一個裝甲營,但因為當時德國的工業産能問題,所以很多裝甲擲彈兵師的裝甲營也就被換成了一個突擊炮營。
盡管1943年裝甲師的編制在紙面上看十分強大,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仍舊是一份紙面編制。因為在戰時對裝甲部隊進行有序改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部分裝甲部隊仍舊未能及時改變自己的編制。而且當時缺編問題也十分嚴重,故此德國裝甲部隊其實很大程度上不僅延續了舊編制,更有因為工業産能問題和緊急投入作戰而造成的裝甲師缺編問題。在1943年末期投入作戰的裝甲部隊在理論上大多未能滿編,反而因缺編問題而加大了部隊的編制混亂。
而1944年8月的裝甲師編制則是因為各裝甲師嚴重受創造成的,裝甲團仍舊是2營制每營4連,可是每個連的坦克數量削減到了17輛,營部依舊為8輛坦克,合計76輛坦克,加上團部的8輛坦克,總計160輛坦克。不過,這一縮減過的編制在1944年也是難以為繼,在節節敗退的戰局之下,德國的工業能力已經遠不如前,各裝甲師也因為補充了許多坦克殲擊車而大幅度削弱了進攻能力。可以說,情況發展到了這一步的德軍,已經大幅度失去了作戰能力,僅能做出防禦和有限的反擊,遠不能被稱之為強大。
結語到了1945年戰敗前,德國裝甲師迎來了最後一次編制改動,此時的德國裝甲師在編制上雖然還和過去相當,可是每個裝甲團僅有40輛坦克,真正意義上成了隻能打防禦戰的存在。事實上,就算是防禦戰也打得相當吃力,無論是面對蘇軍,或是面對美軍,德軍裝甲師的表現都隻能用力不從心和差強人意來形容。而這種編制上的混亂則在德國敗亡前不斷擴大,直至德國滅亡之前才算告一段落。
但從這些資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編制混亂遠不是因為戰況造成的,而是在戰争初期就已經存在了。這不僅有工業的混亂問題,也有德軍在裝甲部隊編制的制訂工作中所犯下的錯誤導緻,它造成了德國裝甲部隊始終處于編制異常混亂的狀态之中,無論是在部隊管理還是實戰之中都造成了極大地麻煩。或許德國裝甲部隊曾在二戰中獲取了無數的勝利,但一個事實就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編制異常混亂,甚至是混亂到了足以影響指揮和作戰的程度,這樣一支混亂的裝甲部隊恐怕是不能被稱之為強大的。
參考文獻:《戰鬥序列圖解:二戰德國裝甲部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