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abc方法?最近情緒有過幾次情緒失控,就是突然為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發一次很大的火事後挺後悔的,想起很久之前的情緒管理ABC理論覺得很有必要在重新梳理下警醒自己,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情緒管理abc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最近情緒有過幾次情緒失控,就是突然為了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發一次很大的火。事後挺後悔的,想起很久之前的情緒管理ABC理論。覺得很有必要在重新梳理下。警醒自己,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什麼是ABC理論?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簡單理解就是發生的事實A(activating event)并不是導緻情緒和行為的後果C(consequence)的直接原因,而是我們自己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産生的信念B(belief)。錯誤的信念也被稱為非理性信念。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緻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被打了,一個人的反應是打回去,另一個反應确實在想為什麼會被打。為什麼?這就是因為2個人對時間被打的信念不一樣。打回去的人信念是我不能吃虧。另一個想的是我為什麼被打,是我做錯了什麼?信念B帶來的C是截然不同的。認識到ABC理論能讓我們更好的規避非理性信念。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1、自己應比别人強,自我價值過高;
2、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4、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強;
5、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6、一個人應該擔心随時可能發生災禍;
7、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8、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9、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确、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10、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11、逃避挑戰與責任可能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案例分析:【案例一】以我自己為例,那天中午老婆在搞飯吃,我坐在沙發上帶着小孩看電影。看了一個小時,我老婆對我吼了句,我在這忙了一個多小時了,你也不知道幫下忙。我脫口回了句,以前都是這樣的啊,你又沒說讓我幫忙。結果我老婆就生氣了。老婆想的是老公應該主動來幫忙,但是這樣一說,就給老公産生了責怪的感覺,為了避免承認自己錯了,就用更大聲的反駁訂了回去,自然會讓對方不開心。這時候靜下心來想想老婆很辛苦,我為什麼就不知道去幫忙呢?她現在肯定很累了,我應該去幫忙,吵架自然就沒了。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并沒有那麼糟,隻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松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随便損壞别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着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着說,"謝天謝地,好在隻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産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産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産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緻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隻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于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隻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緻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ABC理論的應用消極的人看什麼事都悲觀、積極的人看什麼事都樂觀。
極端的樂觀主義叫欣快症,遇到什麼意外、不好的事,他的第一反應是笑,這是一種精神的病态。
極端的悲觀主義叫抑郁症,哪怕是遇到高興的事,他都覺得好運氣用完了,明天肯定要倒黴。
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好的,更好的是75%的樂觀加上25%的悲觀。用相對樂觀的認知去看待客觀事實。最後形成一個決策行為。這樣的應用方式能避免那些因不合理信念造成的一系列不好的行為結果。
這裡我印象最深的是看過的一個視頻,講的費斯汀格法則。用ABC理論能更好的诠釋,是原地址忘記了。文字版我貼上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費斯汀格舉了一個例子具體诠釋這一法則。卡斯丁早上洗漱時,将自己的高檔手表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了,就順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面包時,一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壞了。卡斯丁心疼手表,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然後冷着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與之激烈争吵。一氣之下,卡斯丁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馬上轉回家。可是家中沒人,卡斯丁隻好打妻子的電話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的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一個水果攤,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離開。待門打開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經遲到了15分鐘,挨了上司一頓嚴厲的批評。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他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遲到被扣了當月的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比賽,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表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發生一系列事情就是那另外的90%。都是由于當事人沒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導緻了這一天成為“鬧心的一天”。試想,卡斯丁在那10%發生後,如果換一種反應,比如,安慰兒子:“不要緊,手表摔壞了沒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這樣兒子高興,妻子也高興,他自己心情也好,那麼随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過你的心态與行為決定剩餘的90%。
結語ABC理論告訴我們,比事實更重要的是面對事實,由于解釋體系的不一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結果會反過來喂養你的解釋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