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4:53:34

◎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态,仿佛即将吐絲或正在吐絲……5月7日在河南鄭州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發布會上,這隻來自5300年前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讓與會的李伯謙、王巍等考古大家大為振奮,稱之“肇始了中國的農桑文明”。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源自一隻牙雕蠶)1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精美絕倫的牙雕蠶

牙雕蠶,在一個土坷垃裡檢出的棄物

位于鄭州市下轄鞏義市的雙槐樹遺址,是一個神奇的高台。它南距黃河南岸2公裡、東距伊洛河4公裡,處于兩河交彙處的河洛文化中心區。站在遺址高處,黃河兩岸風光盡收眼底。

“這是一處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的都邑性聚落遺址,同屬鄭州的青台、汪溝和洛陽的蘇羊、土門等多個遺址,特别是西山、點軍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王巍說:“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源自一隻牙雕蠶)2

雙槐樹遺址

時光倒回到15年前。

2005年,河南的一批文物專家到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村進行文物調查。通過調查,專家們意外發現村南的高台上存在遺址,連忙将消息上報,并對當地進行保護。

2013年,鄭州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有關單位,對雙槐樹村的遺址進行保護性發掘,并将遺址命名為“鞏義雙槐樹遺址”。

在清理遺址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骨針、石刀等物品。為更好地研究出土文物,他們将文物裝進保護箱内,運回研究所。

在對出土文物進行分類時,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在一個土坷垃裡,發現了這個帶有鋸齒的雕刻物品。

但專家們并未将其當回事,把它随意放到一邊,繼續工作。

所有文物清理完畢後,那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坐下來休息時,再次拿起這件物品把玩,竟驚奇地發現,它像一隻“骨蠶”。

骨雕蠶?以前從未發現!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考古學經驗和常識以及直覺告訴他們,這将是一個了不起的考古發現!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源自一隻牙雕蠶)3

專家們立即用專業儀器分析,确認:“骨蠶”無疑!而且是用野豬的獠牙雕刻而成!

在古代,動物獠牙很常見,但并不是所有動物的獠牙都适合雕刻骨蠶!顧萬發說,這隻骨蠶所用獠牙的材質基本透明,符合蠶吐絲階段體态透明的特點;而牙雕蠶的一側是獠牙的原始表面,則是因為吐絲階段的蠶體會發黃。“隻有野豬的獠牙才具備這樣的材質”,在顧萬發看來,牙雕蠶工藝之精巧從選材就可見一斑。

在發布會現場,記者看到了這隻精美絕倫的牙雕蠶。專家們從造型上判斷,這是一隻正在吐絲階段的家蠶,因為蠶寶寶吐絲的時候,頭會不停地擺動,頭部和尾部的肌肉也會來回伸縮,吐絲将盡時,才會由C形變成S形狀,最終成為8型。

“識别出是家蠶,并且是吐絲姿态極其重要,這說明古人當時已經掌握了養蠶缫絲技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專家斷定,它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蠶雕刻藝術品,距今5300多年。

雙槐樹遺址附近先期發現絲綢

有蠶,必定織絲,必定有絲綢。但在鞏義雙槐樹遺址,15年考古發掘至今,卻一直沒有發現絲綢。

但在附近相距不到百公裡的的青台、汪溝遺址,卻先後發現了仰韶時期的絲綢。

最早發現絲綢,是在青台遺址。

1981年至1988年,鄭州市文物部門對位于鄭州市下轄荥陽市廣武鎮的青台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在一個甕棺中第一次發現了灰白色的碳化絲織物,在另外一個甕棺中還發現了褐灰色的碳化紡織物碎片及塊狀織物結塊。經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鑒定,屬于桑蠶絲織物,“并且,其中一塊是我們常說的绫羅綢緞中的羅,而且是經過染色處理的彩色絲綢制品。”顧萬發說,“這些絲綢距今5100至5300年左右。”

但這不是最早的絲綢。目前“中國最早的絲綢”,出土于荥陽市城關的汪溝遺址,距今5500年左右。

在汪溝遺址的12号甕棺中,有一具被織物包裹的未成年人的屍體。這件織物于2017年和2019年兩次經過中國絲綢博物館科研團隊酶聯免疫技術檢測,被證明是絲綢無疑。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源自一隻牙雕蠶)4

專家介紹,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全國很多地方都已開始關注蠶桑。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在山西西陰村遺址發掘出半個蠶繭;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曾出土陶捏的蠶蛹;陝西寶雞的一處遺址還發現了陶器上的彩繪蠶。

但是,在中原地區,不僅關注蠶,還關注蠶絲。顧萬發說,“出台的這些絲綢制品,與雙槐樹出土的牙雕蠶相互印證,可以比較确定地說,早在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先民已經掌握了家蠶飼養和絲綢生産技術。”

養蠶吐絲,化繭成蛾,但考古界至今未發現蠶的屍體,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牙雕蠶的發現,李伯謙認為,以另一種方式證明了以雙槐樹遺址為主的黃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的時代最早的代表。

先民多用絲綢包裹亡童下葬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家蠶、缫絲織綢的國家。絲綢與個人生活密切、流傳久遠,中國的絲織技術從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相傳,在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賈湖遺址,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将桑樹上的蠶繭放到鍋裡煮,攪拌後牽出閃閃發亮的絲線。這是最早的“缫絲”,由此發明了紡織絲綢。耶魯大學曆史學教授瓦萊麗·漢森(Valerie Hansen)2012年在其《絲綢之路新史》中明确認為,“中國人确實是世界上第一個制造出絲綢的民族”。

最早的絲綢,是用來做衣服的。《通鑒綱目外記》載,黃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穎達《疏》雲:“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雲垂衣裳也。”

但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是,目前發現的好幾處絲綢,都是用來包裹亡童下葬的。為什麼死後要裹蠶衣?專家分析,這可能是當時的人們希望死後像蠶破繭飛天一樣複活。孩童的甕棺也多為小口尖底瓶,形似蠶蛹,體現了先民對蠶神的崇拜。研究顯示,當時人們育蠶制絲主要是用來包裹亡童下葬。

東方古老桑蠶文化(源自一隻牙雕蠶)5

汪溝遺址12号甕棺及及棺内包裹亡童的絲綢

“誰都想死後成仙,中華文明古老樸素的修行思想在這個時候已相對成熟,先民有了重生的精神追求,并且想辦法去實現。”顧萬發推測,也許正是因為原始崇拜,先民才會去馴化野蠶,使用蠶絲,牙雕蠶說明他們已非常熟悉蠶的生長習性。

站在人文角度,絲綢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專家認為,蠶的一生,要經曆破繭而出、飛升上天的過程,如同人的一生。甕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絲綢,說明古人認為用絲綢包裹屍體可以讓靈魂升天,“在這種信仰的驅使下,人們把野生蠶馴化成家蠶,将小小蠶繭制絲成衣,形成了絲綢産業,才有了之後絲綢的傳播和交流。”

顧萬發表示,中國人對絲綢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和文化信仰的高度,“蠶的一生就是人期望的一生,破繭成蝶、生生不息,加上蠶絲在質量方面不可忽略的優越性,絲綢在中國形成了産業化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