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5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是我國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現代“七夕節”被商家炒作成情人節,但實際上傳統習俗中并沒有情人節的含意。
七夕,發源于我國周朝,當時是為了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而形成的節日。古人認為,牽牛星有“犧牲”的意思,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牽牛為犧牲”,即為祭典上宰殺的牛或羊等牲畜。七月夏秋之交,祭拜牽牛星,就是讓上天護佑林木茂盛、水草豐美,為牲畜提供上好的草料,讓牲畜們吃得膘肥體圓,等到九月以示敬重神明,挑選體格健壯的牲畜,進行祭祀,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織女星來源于《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認為,九月臨近深秋,天氣比較寒冷,需要穿着較多的衣物禦寒,那衣物的裁制時間就要在八月進行,炎熱的七月就是紡紗織布的時間。從有關典籍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織女聰明賢淑、心靈手巧,在七月初七祭拜織女星,就是向織女乞求聰明和手巧,去除愚蠢和笨拙,讓自己變得眼明手敏,故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同時在這一天,可以開展擺香案、拜雙星、穿針引線、搭接彩縷等各類乞巧活動,由于參加的大多為閨中少女,所以又叫“女兒節”。
後來,人們通過觀察,發現牽牛和織女兩個星宿,隔着銀河遙相對望,織女星上升到一年中的最高點,明亮清晰,與兩旁較暗的星辰形成一個朝東的口子,東面的牽牛星宛若追尋織女星而來。古人為寄托思念和追求慰藉,就演繹出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來,也就逐步變成适齡男女祈求愛情和婚姻的節日了。
通過對比古代的詩詞,我們會發現七夕詩詞多寫異地思念,如: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而元夕詩詞多寫情人約會,如: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就說明在中國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元夕才是情人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