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區”這個字的研究成果來分享一下。我們首先觀察一下書法名家的這些寫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創作。
原帖原字出處: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原帖原字出處:唐·顔真卿·多寶塔碑
原帖原字出處:唐·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①
原帖原字出處:唐·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②
“麗”現代漢語拼音讀(lì )也讀( lí ), 部 首 (一), 簡體字筆 畫 7 畫,繁體 19 畫,結構上下結構,結構書寫方法上稍收下略展。書寫時筆意須到位,否則将失位失勢失态。
書寫筆順(一橫、 二豎、三 橫折、四 點、 五橫、六豎、 七橫折、八 點、九點、十橫、十一撇、十二橫折、十三豎、十四豎、十五橫、十六點、十七豎提、十八豎提、十九捺)
點畫構成(橫、 豎、 橫折、 點、 橫、豎、 橫折、 點、點、橫、撇、橫折、豎、豎、橫、點、豎提、豎提、捺)
涉及到的基本筆法(橫的筆法、豎的筆法、橫折的筆法、點的筆法、橫的筆法、豎的筆法、橫折的筆法、點的筆法、點的筆法、橫的筆法、撇的筆法、橫折的筆法、豎的筆法、豎的筆法、橫的筆法、點的筆法、豎提的筆法、豎提的筆法、捺的筆法)
下面用簽字筆進行演示
内容高度★★★★★
研究深度★★★★★
筆法★★★★★
結構★★★★★
創作示範圖
結構解析
(一)上部“麗”整體扁寬,形态左低右高,取斜勢大抗肩
(二)下部“鹿”迎就上部,形态上稍收下略放
筆法解析
第一筆(圖中數字 1):露鋒起筆寫橫,頓筆回鋒收筆,形态短小有力
第二筆(圖中數字 2):方鋒起筆寫豎,出鋒收筆,形态懸針豎
第三筆(圖中數字 3):實鋒起筆寫橫折,出鋒收筆
第四筆(圖中數字 4):露鋒起筆寫點,中鋒收筆,筆法平起平收
第五筆(圖中數字 5):露鋒起筆寫右邊的橫,頓筆回鋒收筆,形态短小有力
第六筆(圖中數字 6):側鋒起筆寫豎,出鋒收筆,形态懸針豎
第七筆(圖中數字 7):實鋒起筆寫橫折,折鋒收筆
第八筆(圖中數字 8):露鋒起筆寫點,實筆藏鋒收筆
第九筆(圖中數字 9):露鋒起筆寫點,帶鋒收筆,筆法快入筆快出鋒
第十筆(圖中數字 10):露鋒起筆寫橫,頓筆回鋒收筆
第十一筆(圖中數字 11):方鋒起筆寫撇,出鋒收筆
第十二筆(圖中數字 12):方鋒起筆寫橫折,出鋒收筆
第十三筆(圖中數字 13):露鋒起筆寫豎,中鋒收筆,形态上粗下細,略右斜,提前為兩豎緊抱造勢
第十四筆(圖中數字 14):露鋒起筆寫豎,帶鋒收筆,略左斜,以形成左右緊抱之勢,勢力聚焦,左邊右斜,右邊左斜形成重心虛開實聚的強大力量
第十五筆(圖中數字 15):方鋒起筆寫橫,中鋒收筆
第十六筆(圖中數字 16):露鋒起筆寫點,頓筆回鋒收筆,形态飽滿豐腴
第十七筆(圖中數字 17):方鋒起筆寫豎提,到位後折鋒向右上行,出鋒收筆,豎提基本筆法,基本寫法,基本技術
第十八筆(圖中數字 18):偏鋒起筆寫豎提,出鋒收筆,形态豎細鈎有力
第十九筆(圖中數字 19):藏鋒起筆寫捺,出鋒收筆,形态力透紙背
名家典範與臨摹推薦
書寫時筆法提醒: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用鋒之說吾聞之矣,或曰正鋒,或曰中鋒,或曰藏鋒,或曰出鋒,或曰側鋒,或曰扁鋒。知書者有得于心,言之了了,知而不知者各執一見,亦複言之津津,究竟聚訟紛纭,指歸莫定,所以然者,因前人指示後學要言不煩,未嘗傾筐倒箧而出之。【理論來源: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2)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3)唐·顔真卿·多寶塔碑
(4)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5)唐·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①
(6)唐·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②
(7)元·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8)清·姚孟起·臨九成宮
(9)現代·啟功
(10)現代·田蘊章
(11)現代·田英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