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網訊(記者 辛源 )随着電視劇《白鹿原》《裝台》等影視作品的影響,關中方言逐漸被全國觀衆所熟悉,“咥”“聊咋咧”、“美滴很”…這些方言也被不少遊客所熟悉。但現實中,不少陝西話(關中方言)并沒未留下文字,給外地人理解造成了障礙。近日,西安退休幹部馬新芳曆時三年撰寫的《西安方言文化溯源》與大家見面了。
“西安方言主要是口口相傳,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雖然簡練傳神但很多字詞因為沒有字形,外地人很難理解,我十年前就想着能将日常用語進行溯源,确定字形,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安方言。”今年66歲的作者馬新芳介紹,十年前萌生這樣的想法以後,自己就開始梳理準備,三年前開始動筆,最終完成該書。
近千個字條,三十多萬字,查閱三十四部古典書籍,包括民俗,婚俗,稱謂等生産生活習俗用語,考證溯源跨度也是從周代到清代,其中最早的“下數”來自《周禮》,到清代張佩綸《論閨秀詩》中的“騷情”,考證則包含了确定了西安方言的字形,典故,出處等内容。
“‘芒背’這個詞是形容事多複雜,心情焦躁的意思,來源于《漢書》,其中的故事是漢武帝在祭祖的時,一位大臣得知家裡母親病危,大臣心裡着急,但不能擅自離開,提到‘此時心情是如芒刺背’,最終簡化為‘芒背’,形容焦急煩躁的心情,了解了這個典故,這兩個字的表達的心情也就很好理解了。‘咥’這個字,在西安方言中主要是用于吃,但也包含着很痛快地吃的意思,最早來源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黃門侍郎兼太學博士顧野王撰寫的《玉篇》,為齧咬的意思。”馬芳新說,這樣的例子在梳理的過程中并不少見,相信對大家熟悉西安方言,了解西安方言提供幫助,也希望更多人的能關注西安方言,了解西安民俗文化。“各地方言都在不斷慢慢失傳,也希望這本書能為西安方言文化内涵的挖掘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據了解,西安方言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屬陝西關中方言,使用的人主要集中在關中一帶,東起河南靈寶,西到甘肅天水一帶,北接延安,南伸秦嶺北麓,總人口大約五千萬餘。西安方言豪邁粗犷,古樸而厚重,充分體現了八百裡秦川激蕩了數千年的秦腔秦韻的風格與特色。也正是因為西安方言中沒有上聲,發音不需要拐彎,所以講起來酣暢淋漓,十分痛快。同時,西安方言常有拖長音的現象,聽起來比較流暢。在西安方言說出來具有“幹闆兒、直爽”的特點。其次是西安方言在漢語發展的“腭化” 過程中,對保護與傳承古漢語内涵豐富古詞語,古樸酣暢的語音特色,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劉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