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術認為,一個政權的興衰與一定的地氣有關,這就是所謂的王氣說。某個人要當上君王了,他的住宅及其祖墳上會出現異象王氣,預示着他的爆發。如果有人破壞王氣,他也就當不成君王了。曆代封建統治者都很相信這一套。秦始皇當政時,賦役繁重,民不聊生,他自感政權不穩,害怕有人會颠覆秦帝國。傳說秦始皇東遊到了江蘇龍目湖,發現湖中有天子氣,勃然大怒,命令赭衣徒鑿湖中的長土岡,掘斷其氣。從此龍目湖一帶就被人稱為丹徒。這就是江蘇丹徒縣名稱的由來。
《坪塵後錄》記載,唐朝有個字号太白山人的院士,向金州刺史崔堯封報告說,金州北牛山有王氣。當時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建立了大齊政權,年号金統。太白山人說,隻要掘破牛山,黃巢就會自敗。
崔堯封大喜,與州縣主官商量,派遣幾個縣的上萬民工挖牛山,挖了一個多月,挖出了一個石桶,桶中有一頭黃獸和一把劍。崔堯封将此事報告給唐僖宗,僖宗封他為檢校司徒,柏林侯。在幾千年的封建曆史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例子說明風水師是如何極力讨好封建統治者的。
由于風水把王朝的興衰與地氣的好壞聯系在一起,以緻曆代統治者在興都立國時,無不重視風水的作用。
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純粹是出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當時并沒有考慮風水的作用,是個在自然優選的基礎上生成的樞紐型城市。雖然它的某些選址特征與風水聚落的選址有一定的貌然暗合之處,然而後世文人為了封建統治的需要,對北京城的風水大加贊賞。
元代蒙古族巴圖南為了勸忽必烈南下,極力贊譽北京的地勢: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忽必烈果然遷都北京。元代士人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對北京的宏觀形勢做有類似的描述: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問大臣可否在此建都。翰林修撰鮑頻及臣僚們說:胡主起自大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取得皇位後,臣僚們知他有意留在北京,于是又上疏說: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裡,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治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
今天,明萬曆年間編修的《順天府志》也肯定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形勢: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面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遇,百事治安。
南京城的形勢在曆史上也頗受推崇。朱元璋定都南京,很重視風水,有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而成:上乃命劉基等蔔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裡許,故不增築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亘周回凡50餘裡,規制雄壯,盡據山川勝焉。
清代顧炎武等名士認為,天下為都者,莫過于北京、南京二地。其著作《日下舊聞考》引《楊文敏集》說: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
風水理論有個主要觀點,就是天人合一。自從注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後,風水就圍繞着王朝統治進行。五行中央的土代表了君主,黃色也成了禦用之色。為了說明上天垂象,把天象也套了下來:中央當然是紫微宮,中心就是紫微星,而皇帝當然就是紫微星下凡的地上代表,天上的星鬥都圍着紫薇星轉。也正是因為封建統治者的參與,風水學說在中國流行千年而不衰。
來源:紀錄片《中國風水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