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石恩澤
編 輯丨孫超逸
編者按: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高成長企業論—粵港澳大灣區瞪羚企業走訪大型系列專題報道”推出第三季。我們将深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一線,通過深入采訪和實地調研,走訪高成長企業,剖析産業生态,呈現灣區創新發展新趨勢、新格局。
培育産業新動能,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多地加大市場主體梯度培育力度。
廣東省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培育産業鍊“鍊主”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加大“小升規”支持力度。各城市中,深圳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增商事主體50萬戶,新增“個轉企”2500家、“小升規”工業企業2000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培育“獨角獸”企業5家。
稍早前,工信部于2019、2020、2021年認定并發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計4762家。
深圳作為全國“商事主體第一城”,市場主體對深圳的意義非凡。深圳今年陸續出台“纾困解難30條”“穩增長30條”減輕企業負擔;“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擴容提質現有市場主體。深圳也提出,到2025年市場主體總量突破460萬家,企業超過320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600家,獨角獸企業新增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0家。
為實現上述目标,深圳已陸續發布多項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政策,包括提出構建市場主體梯度培育機制,以及用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化的思路構建中小企業的産業生态等。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上海财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
劉元春認為,大量中小企業正在經曆疫後重生階段。這個重生不是一輪簡單的複蘇,而是要抓住機會完成轉型升級。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須由國家在戰略上給出指引,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完成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
穩經濟大盤:保中小企業是重要抓手
南方财經:今年以來,各地政府相繼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微企業的政策,結合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政府部門如此關注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劉元春:目前除面臨傳統的三大下行壓力外,近期反複的疫情、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深度下滑的房地産市場,在新舊壓力相互疊加下,經濟面臨重壓。這也是為何國家在近期推出了一攬子穩增長政策,并持續加碼“六穩六保”政策。
在這一系列政策裡,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就業,而中小企業又是中國市場主體裡的核心。因此,保中小企業是穩經濟基本盤的重要抓手。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我國企業具有“56789”的典型特征,即中小企業貢獻50%以上的稅收,創造60%以上的國内生産總值,完成70%以上的技術創新,提供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占據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因此,隻有穩住了中小企業,才能防止大面積失業現象出現,保證普通家庭在沒有失業的狀況下可以進行正常消費,完成經濟的循環。
正是因為充分意識到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近期從中央到各地政府正陸續出台一系列穩中小企業的政策,為的就是穩住宏觀經濟的底線。
抓住複蘇機會:中小企業抓緊完成轉型升級
南方财經:深圳今年陸續推出了多項穩中小企業的政策,同時還強調對現有中小微企業“提質”,對已上市企業隊伍“擴容”,這背後有何深意?劉元春:中國中小微企業正面臨着兩大困局,其一是生存空間不足;其二是在這種超級競争壓力下,生存能力不足。因此,想要中小微企業發展好,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第一,要提升的是中小企業的生産能力。依照之前調研,我國大量中小企業的治理體系,實際上還停留在傳統家族企業合夥制的基礎上,并沒有形成一種規範化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因此,國家要對此進行提升。
第二,由于大量的小微企業是從工商個體戶轉變而來,因此這部分中小企業在人才狀況上是一個短闆。除了企業家自身的素養需要提升以外,還要解決企業聘用人才、重視人才、留住人才的問題。而這一系列的問題又進一步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性,使得企業數量上看似大,但實則創新力不足。最終導緻在既有市場總量上“分餡餅”,而不是通過創新拓展市場,做大“餡餅”。
此外,在競争壓力下,小企業容易出現夭折。因此,中小微企業的規模不能過度停留在個體工商戶和小微的階段,在企業的規模上一定要有所提升。
尤其是在遭遇疫情之後,大量中小企業正在經曆疫後重生階段。這個重生不是一輪簡單的複蘇,而是要抓住機會完成轉型升級。但在轉型升級的過程,單靠中小企業自身的力量難以完成,因此必須借由國家在戰略上給出指引,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在保主體的同時,化危為機,完成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因此,今年深圳采取對中小企業“提質”的多個政策非常切合時宜。
梯度培育:考驗政府甄别專精特新企業的能力
南方财經:今年深圳推行對企業“全鍊條培育機制”,把企業梯隊劃為“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六個大類,梯度培育扶持中小微企業。整個政策執行起來的重點難點在哪裡?劉元春:全鍊條機制講求針對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手段,從而形成不同的環境來扶持它們的生長。
對于小微初創企業(“個轉企”階段),關注重點将是如何減少它的進入門檻。待企業經營到一定程度則進入到“小升規”階段,将要求企業在專業上有所凸顯,因而要重點培養其“專”的方向。這個時候,政府可通過對企業主聘請的相應人才進行稅收補貼,鼓勵企業引入專業人才。同時,還可為企業家提供相關培訓課程,提升他們的整體格局。
待企業進入專精特新隊伍之後(“規做精”階段),對企業的要求更進一步,不僅要專注于某一個行業,而且要有一定的市場引領力和創新力,從而促使企業再往上走入獨角獸的階段。
進入獨角獸階段後,市場對企業的治理體系、盈利能力和創新能力再度提出更高的标準,因此必須要進行全面大幅度提升,促使企業進一步演化成大中型企業,最終走向上市。
上述過程雖然在理論和邏輯上非常合理,可在現實執行的過程中,政府首先要在企業的分類上有很好的甄别能力。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技術特性,出台相應差異化的标準。這在政策操控上的難度是比較大的,非常考驗各地政府在增進市場過程中的能力。
南方财經:在這六個階段的發展中,政府需要重點甄别出哪類企業?
劉元春:實際上,大量中小企業都停留在“不專、不精、不特”的階段,也就是說,它們大多隻能做一個普通的企業,通過日常的買賣和交易,完成一種市場獲益行為,甚至對不少工商個體戶而言,隻要存在就是一種勝利。而真正從企業主變成企業家,是一個十分艱辛的過程。在成為專精特新企業之前,企業需要在市場上經曆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即大量企業高頻率進出市場。這是一個正常且必要的過程,政府應讓市場充分發揮自由的篩選機制,讓企業充分自由的進出市場。(注:2021年3月,深圳頒布全國首部個人破産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産條例》;今年5月,深圳發布全國首個規範個人破産申請指引《加強個人破産申請與審查工作的實施意見》)
當市場完成篩選後,剩下具有潛力的企業則需要政府扶持。這時政府要對企業信息進行甄别,篩選出能夠轉換成專精特新的企業進行相應的培育。在篩選培育中,政府若是采取點對點扶持,将會造成管理成本無窮大。最好的做法是借由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套數字管理體系,建立起相應的中小微數字化平台,及時讓有潛力的企業走向規範化、創新化和專業化的發展之路。(注:深圳市已建立一站式市場主體培育和服務平台——“深i企”,并在2年多時間突破200萬家注冊商事主體用戶)
順應規則:有效市場 有為政府
南方财經:除了政府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賦能政府的治理能力,深圳政府還鼓勵“大企業幫扶小企業”的發展模式。企業和政府作為不同的主體,在實施幫扶計劃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當如何?劉元春:從傳統來講,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聯通關鍵在于供應鍊。但通過供應鍊完成的企業幫扶更像是一種市場交換行為,講求社會信用和契約關系。也就是說,大企業通過訂單與小企業達成利益共享,從而一定程度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另一種則是,大企業通過将創新外包的方式,先讓小企業去開拓市場,之後再對具有創新性的企業進行并購,有時甚至是一種“掐尖式”的并購。雖然大企業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和共生模式,幫助小企業度過最艱難的融資階段,但随着時代的發展,現代金融中VC/PE風投機構已突破了傳統融資難的瓶頸,解決了部分企業的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兩者的關系不應簡單理解為大企業代由政府實施扶持計劃;政府在關鍵時期、關鍵環節上,也不能簡單地把責任推給大企業。在發達經濟體中,政府和大企業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相互配合的。大企業幫扶小企業要堅守市場的原則,即遵循共享、共生、共赢的理念,這樣方能持久;政府幫扶中小企業,要在順應市場規則的基礎上,利用看得見手的優勢來進行相應的補貼。
促内生:注重提升企業家的素質
南方财經:在幫扶的例子上,可以看出政府和企業有着不同的立場。在企業升級這件事情上,企業主和政府也存在不同的視角。不少地方政府會通過給予獎勵的方法,鼓勵企業完成升級。但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方法嗎?劉元春:政府對企業有稅收上的目标、GDP上的目标、經濟和社會穩定等多元目标。但對于企業而言,完成“小升規”以後,它的社會責任、監管體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讓政府和企業雙方目标達成一緻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在這其中,政府尤其要堅守底線,不能為了滿足企業家的訴求,而在優惠政策上放松底線。例如:隻要小企業願意升級到規模以上,就給它們發大量的錢。這樣做不僅傷害了政府的稅收基礎,同時對其他已經完成升級的中小企業來說也是一種傷害。政府對于企業的幫扶,一定是基于幫助它們克服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
更好的做法是,政府加大對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注重提升企業家的素質,尤其是那些進入專精特新,最終有望走向公開上市的企業。同時,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的治理體系和管理水平,從而達到對企業内在的動力和配置能力進行提升。
聚焦專精特新、隐形冠軍等高成長企業樣本,尋迹大灣區産業創新密碼,透視大灣區城市發展活力。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2022灣區100家高成長企業大型全媒體深調研報道”重磅發布!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吳梓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