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上周的周日,一家人出門去吃早餐,爸媽喜歡去老城區,說是去那邊吃早餐有煙火氣,而且,他們年輕的時候也在那邊居住過好長一段時間,特别有感情,如今武漢的城市變化太快,想去那邊轉轉。
爸媽吃得老三樣,熱幹面、蛋酒和面窩,而我喜歡吃湯粉、豆皮和燒麥,當然,燒麥也會分給爸媽一些,我還真吃不了那麼多。
我媳婦不是在武漢長大的,她有她自己的飲食喜好,所以,就買了一份豆漿、一份糯米包油條,一家人在熱幹面面館門口的梧桐樹下,高的塑料闆凳當桌子、矮的塑料闆凳當椅子,一家圍桌而坐,開始吃早餐。
吃着吃着,就聞到一股濃郁的汽水包子的味道,轉頭往馬路斜對面望過去,排着長隊的那家汽水包子的小店,剛剛出爐了一鍋,征求了爸媽的意見之後,我去買了幾個,帶回家給二老當午飯,在武漢人心中,最好吃的汽水包一定是糯米餡的。
買汽水包的時候,我媳婦也要吃,看着大大的汽水包,她比較好奇,以為這是大個的生煎包,所以,也給她買了一個糯米的,我媳婦是第一次吃,除了對素餡頗有點微詞之外,其他都還是蠻喜歡的。
回家的路上,一邊吃一邊往公交車站走,為了讓我媳婦理解汽水包的制作工藝,我就和她說起了生煎包和水煎包的不同,我解釋了一會之後,她頗有點不屑,以為我是在逗她,随口說道:你又在騙我,水煎包也好生煎包也罷,煎的時候,不都是要放水和油嗎?
無論我怎麼解釋,我媳婦就是一口咬定,它們就是同一種面食,無非就是“稱呼”不同而已,但事實卻不是她想的那樣,所以,我就反複給她解釋,二者之間不僅僅是名字不同,還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
說了一路,我媳婦已經開始有點不太高興了,為了緩和關系,但我還是想将生煎包和水煎包的區别給說清楚,最後不得已,才有了這篇圖文,可能還有很多的小夥伴同我媳婦一樣,确實是不知道生煎包和水煎包的具體差别?
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您是喜歡吃生煎包還是喜歡水煎包?
一、水煎包的曆史?
其實在武漢沒有水煎包這一說法的,從小到大,我就沒有聽說過有這種小吃,武漢這邊關于包子這一類的面食,比較常見的有鮮肉大包、天津小籠包、在油鍋裡煎熟的煎包煎餃、還有似煎非煎似蒸非蒸的汽水包。
汽水包的個頭都比較大,類似包子鋪裡售賣的那種鮮肉大包,但區别還是比較明顯的,主要是肉餡的區别,汽水包大多都是素餡的,以糯米居多,底部還是焦黃酥脆的,而且個頭也大,看過一檔美食類的紀錄片之後才知道,武漢的汽水包,應該算是水煎包。查閱相關資料後,也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水煎包的曆史吧:
1、水煎包,中國特色風味小吃,距今有500多年的曆史,起源于東京汴梁城,在華北和中原地區比較流行,口感脆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道還是非常鮮美的。
2、依據餡料的不同,水煎包又分為:牛肉水煎包、豬肉水煎包、韭菜水煎包等,不過它們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都是以水為主的煎制方法,最關鍵的就是掌握火候,煎制的時候,溫度不宜過高。
3、開封的水煎包小巧精緻,上下呈金黃色、外酥裡鮮,包子皮是面粉發酵過的,将包子放入平底鍋内,之後放入面水,快要煎熟前加入香油,出鍋前會有翻鍋這一步驟。
4、水煎包,以河南平頂山市焦店村的最為知名,最佳搭配就是胡辣湯,當然水煎包在廣東、香港、澳門地區也是有的,不過在這些地區,水煎包大多都是點心。
5、在山東,有餡的面食分得比較細,比如水煎包和鍋貼,煎制時的工序大緻相同,不過水煎包使用的是發酵面、而鍋貼使用的是水調面,另外山東東營的水煎包也非常有名氣。
二、上海生煎包的簡單介紹?
生煎包大緻上就會讓人想到上海這座城市,所以,生煎包又叫做上海生煎包,抛開大小和餡料來說,生煎包在武漢即是早點又是宵夜的美食,武漢的宵夜江湖有一家某寶生煎,吃之前因為排長隊,所以,大多數排隊的小夥伴都能全程目睹過生煎包的制作過程,相信大家一定同我的感受一樣,這種生煎包就是泡在油裡面煎熟的,當然細心的網友也會有所察覺,出鍋前還是會加入少許清水的,武漢的這家生煎包在我看來應該是最接近上海生煎包的做法。
1、生煎包又叫做生煎饅頭,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種地方性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
2、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有上百年曆史,由于上海人習慣将“包子”叫做“饅頭”,所以,在上海一般都是叫做生煎饅頭。
3、很早以前是茶樓、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上海開始有專營生煎饅頭的小吃店,餡心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個品種。
4、生煎包的外皮底部煎得金黃酥脆,還會撒上芝麻和香蔥,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歡,成品面白、松軟、肉餡鮮嫩、中有鹵汁。咀嚼時有芝麻和香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三、明明長得很像,為啥一個叫水煎包,一個叫生煎包?
水煎包在在華北和中原地區比較流行的,生煎包在上海地區比較流行,雖然它們長得比較像,又都是有餡的面食,但還是有一些具體的區别?
1、起源的地區不同,生煎包是南方特色小吃,水煎包起源于東京汴梁,距今有500多年曆史,在華北和中原一帶流行,以河南平頂山市焦店村的最為知名。
2、外觀上差異還是有的,生煎包的個頭有着南方小吃的特色,小巧而精緻,大小如同土雞蛋一般,而水煎包就同我們平時在包子店購買的鮮肉大包類似,從個頭上來進行比較,水煎包要比生煎包大好多。
3、兩種小吃,底部都是經過油煎後加水蒸熟的,但是具體的先後順序還是不一樣的,水煎包以水為主,煮熟後加油,而生煎包是以油煎為主,出鍋前加入少許清水。
4、生煎包個頭小,出鍋前會撒上芝麻和蔥花進行點綴,而水煎包個頭大,除了底部焦黃外,還會帶有少許面糊形成的酥皮。
5、面和餡料也是有區别的,生煎包使用的并不是完全發酵的面團,算是半發酵的面團,這個工藝與普通的包子也是不一樣的。而水煎包使用的是發酵面團,而且包入餡料之後還會進行二次發酵,為的就是蓬松暄軟的口感。
6、生煎包的餡料以豬肉為主,會加入皮凍,當然也有雞肉餡、蝦仁餡,以各種肉餡為主,而水煎包的餡料的種類就比較多,除了肉餡還有各種素餡,比如:韭菜雞蛋、白菜餡、蘿蔔餡等。
7、制作過程也不一樣,生煎包是将輕微發酵的面團直接包裹肉餡,制作成包子後直接下鍋油煎,煎至底部酥脆之後,再加入三分之一的清水,讓好利用上蒸下煎的高溫,讓包子成熟,出鍋前撒上芝麻和蔥花。而水煎包使用的是完全發酵好的面團,包入餡料之後還需要二次發酵,然後放入鍋中煎至底部金黃後淋入調好的面漿。
四、為什麼南方人将包子叫做饅頭?
在南方地區,将包子叫做饅頭的地方在我的認知世界裡,能夠想到的地方就是上海,之所以有這樣的叫法,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1、南方人将面團一類的面食都統一叫做餅,這個很早之前有關面食的曆史中我們就做過介紹,烤的叫做烤餅、煮的叫做湯餅、蒸的就叫做蒸餅。
2、蒸餅和饅頭其實不是同一件食物,在饅頭裡加入肉餡,就是後來的包子,但這在古人眼中,饅頭和包子其實就是同一種食物,也有叫做“肉饅頭”的。
3、清代之後,饽饽是滿族人對面食的統一叫法,他們管餃子叫做蒸饽饽,隻不過南方人受他們的影響較小,一直還是叫做“肉饅頭、菜饅頭”。
寫到最後,還想啰嗦幾句,明明長得很像,為啥一個叫水煎包,一個叫生煎包?看完終于明白了,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1、起源的地區不同。
2、外觀上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3、生煎包使用的并不是完全發酵的面團,算是半發酵的面團。
4、水煎包使用的是發酵面團,而且包入餡料之後還會進行二次發酵,為的就是蓬松暄軟的口感。
我們盡量做到恰如合适、通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