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過橋米線指哪裡

過橋米線指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5:21:48

過橋米線的橋

喜歡吃米線的人很多,我就是其中一個。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1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米線店,都會在牆上顯眼的位置挂着一副寫滿字的圖畫。向大家講述着過橋米線名字的的來曆。故事有兩個版本,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2

先說蒙自版本的。

在清朝的時候雲南有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在南湖中一個小島的亭子裡苦讀詩書。秀才的妻子每天都會通過唯一與陸地相連的一座小橋給他送飯。但因為路途遙遠,每天秀才吃到嘴裡的飯菜都已經涼了。後來秀才的妻子發明了一種用油湯煮好的米線。放在瓦罐裡。不但保溫,而且味道絕佳。到後來秀才高中狀元,這種米線的做法也流傳開來,因為每次他妻子送飯的時候都要經過那座小橋,于是就得了個過橋米線的名字。

首先說這個故事實在太水,都不如我們這兒老太太哄孫子睡覺講的故事吸引人。

再者說故事的情節也太假,經不起推敲。有心人稍微上網查一下就會知道,從清兵入關到溥儀退位,滿清政權一共存在了268年,這段時間考出了114位狀元,但沒有一個是雲南籍的。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3

會不會有人問:那就不許人家誇張一下,也許秀才考中的是舉人呢?

其實你愛舉啥舉啥,反正米線的過橋肯定不是蒙自的南湖那座橋。

為啥?給大家看我在網上找到的一段文字。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記載:蒙自南湖宣統元年築南北長堤,堤上建石橋一座。

橋是宣統元年修的,換算成公元紀年就是1909年,在這之前,上島需要坐船。

可惜這不是坐船米線,蒙自的故事出局。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4

另一個版本來自建水,這個故事的作者就比較用心了。我也在網上找一個比較權威的版本。

莫洪鑫先生在《雞市街頭傳過橋》一文中寫到“建水過橋米線起源于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兩側的雞市頭處,有建水的特産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鹹豐甲寅(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個舉止文雅,穿着講究的人來到他的館中吃米線。他叫劉家慶照他的介紹的方法做出湯來配米線吃。方法是:取一塊生豬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後盛于一個大碗中,舀上一調羹熟豬油淋于豬脊肉薄片上并蓋上數片地椒葉子,然後再舀一大勺滾燙的草芽鮮肉湯氽入碗中,另用一個碗盛米線。店主人照此做好後,這顧客先用筷子在湯中攪拌垃刻,再将米線挑入湯碗中吃起來。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橋人,清道光乙末(1835年)進士,多年來在外省做官,回鄉後私仿照外省人“涮鍋子”的吃法,試用小粉水揉捏過的豬脊肉薄片氽湯食用。其味異常鮮美。劉家慶他的這種吃法感到很好奇,問道:“大新爺(舊時建水人對當地的舉人、進士的尊稱)你的這種吃法叫什麼?”李景椿回答說:“我從橋東(鎖龍橋)來到橋西吃米線,人過橋,米線也過橋,我是吃過橋米線”。随後,劉家慶采用李景椿介紹的方法烹制餘肉湯配米線賣,并以李景椿說的“過橋”來命名,“過橋米線”之名由此而來。劉氏經營過橋傳至劉世清沿襲了四代人,一直使用“過橋”之名。

建水的這個故事有點長,而且看起來也比蒙自那個可信度高多了,時間地點人物交代的很清楚。但是内容實在牽強,李景椿過橋吃米線,可米線是人家劉氏店裡的,又不是從家裡端來的。什麼時候過的橋呢?真要是起名字。橋東米線。景椿私房米線。或者劉氏改良米線都比過橋兩字更貼合實際。所以,這個故事也不足信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5

究竟過橋二字是什麼意思?它究竟說的是哪座橋呢?

估計很多吃了一輩子過橋米線的雲南人,也搞不清楚這兩個字的含義。

那我下面要說的事兒,可能就要惹這些人不高興了。

因為他們吃了幾百年的過橋米線的過橋兩字,并不是當地的方言演化,也不是由産地得來。而是實實在在的從江蘇地區流傳過去的。

江蘇地區有一種流傳幾百年的小吃,叫過橋面。

面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那種面條,過橋,則是特指這個面裡的配菜,當地管這個叫澆頭。

澆頭,有點類似我們北方打鹵面的鹵子,不過制作工藝上要精緻的多。

那這個澆頭為什麼叫過橋呢?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6

陸文夫先生在小說《美食家》裡這樣解釋的:

“過橋—澆頭不能蓋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一隻盤子裡,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嘴裡。”

先是稱贊下陸老的想象力很豐富。寫出一段畫面感超強的文字。但是個人以為這還不是過橋的來曆。

再借鑒一段老先生的文字,豐子恺先生的《吃酒》對過橋的描寫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吃法很經濟,兩斤酒,兩碗‘過澆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所謂過澆,就是澆頭不澆在上面,而另盛在碗裡,作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來當飯吃。人們叫别了,常喊作‘過橋面’”

我個人還是比較支持豐老的‘叫别了’的說法的。因為在江浙一帶的方言中,外地人來聽的話,‘過澆’‘過橋’的發音确實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那這江浙的過橋又怎麼跑到幾千裡以外的雲南去了?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7

這事大概有兩個可能,先說我假想的。

話說一百多年前有幾個江南地區的人跑到雲南開過橋面館。結果面條在當地不受歡迎,就改用米線,澆頭不變。直接把過橋面變成了過橋米線。

好吧,我承認這個故事有點簡單粗暴。那我換一個…

話說!洪武年間,也就是朱元璋當皇上那個年代,為了鞏固政權。推行新的軍戶制度。所謂軍戶,就是每一戶家庭必須出一人當兵。不打仗的時候就在家種地,但是一旦有戰争了就要去沖鋒陷陣。雲南這個地方漢族人口少。但是地處邊陲,鎮守邊關怎能沒有兵呢。為了有足夠的軍民守備國土。隻好從人口密集的地方抽調人手。因此就有了大批江南地區的百姓被遷移到了雲南地區。據記載有百萬之衆。

打字太累,再借鑒下曾桐強先生的《明代漢族移民來源地研究》一文中的話吧。

‘綜合 以上 叙述 的情 況可 以得 出 :軍戶 者 , 其 原籍 以湖廣 、江南 籍較 多 ,其次 是陝 西 、四川I、江 西 、河南、浙江、山西 、貴州,還有蒙古族 ;商販以江西 籍 和 四川 籍較 多 ,其 次 是廣 東 、福 建 ;仕宦 者 ,以 江 浙籍 和江 南籍較 多。

上面那段話裡兩次提到的江南,就是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等地加上安徽省東南部分地區的舊稱。’

而且據考證,明初向雲南的大規模移民,大約有120多萬人。可據史料記載,僅沐英的兒子沐春一次就帶去了三十萬的江南人。

據說現在還有很多雲南人自稱祖先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而且這個地方也被學者證實了它曾經确實存在。

好了,既然以前有過大批的江南人口來到雲南。那後代中流傳下幾句家鄉的方言是不是就無可厚非了?

那留下方言的同時,再留下點小吃是不是也無可厚非了?

那既然留下了方言和小吃,方言和小吃放到一起是不是也就無可厚非了?

那過橋米線的過橋這個詞的說法來自江南地區,是不是也無可厚非了?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胡說八道,你愛信不信。

過橋米線指哪裡(過橋米線的橋到底在哪裡)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