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01:06:03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1

周興華考察黃河黑山峽甯夏中衛沙坡頭南岸塹山秦皇長城遺迹

考察甘甯蒙秦皇長城散記

——秦漢明疆域長城考

(二十六)

長城保護宣傳有感

【按】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秦皇、漢武修築長城,将江山從今甘肅、甯夏拓展到青藏高原、西域、蒙古高原,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時代的疆域基礎。

明代長城抛棄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時代的半壁江山,當朝有識之士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今之“長城專家”的“學術研究成果”,竟數典忘祖,宣傳與論盛譽什麼明代長城之曆史功績非曆代長城可比!胡編亂造長城研究“成果”,高唱什麼“修築長城就是不想打仗”、“長城是和平的象征”雲雲。長城研究之堕落竟緻如此!中國長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是以秦始皇的萬裡長城作為中國大一統王朝早期的、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之瑰寶入選的。

長城保護宣傳,不能自毀文化自信的根基!

秦始皇疆域長城考

甯夏周興華

有長城專家稱:“由于明代立國久遠,不斷完善和修葺的長城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以前諸朝……故不能簡單地将明長城與其他諸朝長城相提并論”。還說要理性地認識明長城“在民族交融中所擁有的特殊意義和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此種說法與曆史事實根本不符。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長城、疆域“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史記·卷二七·天官書》載:“及秦并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讀史方輿紀要》載:“(秦)地西臨洮而北沙漠,東萦南帶,皆臨大海,《史記》:秦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旁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東線長城是在戰國燕長城遼東段基礎上修繕增築而成,其東端從朝鮮大同江遂成碣石入海。戰國燕全盛時已在古朝鮮修築了長城。《史記·匈奴列傳》載:“燕有賢将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裡。與荊轲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時的遼東郡為戰國燕的疆域,其範圍在今天的朝鮮半島。《史記·朝鮮列傳》載:“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浿水(今朝鮮大同江)為界,屬燕。燕王盧绾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馀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五年(前222年),大興兵,使王贲将,攻燕遼東,得燕王喜。”秦始皇滅燕後在燕長城基礎上又修築了“遼東外徼”。《淮南子·人間訓》載:“秦皇挾錄圖(高注:挾,銷也。秦博士盧生使入海,還奏圖錄書于始皇帝),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高注:蒙公,蒙恬也。楊翁子,秦将)将,築修城。西屬流沙(高注:起隴西臨洮縣),北擊遼水(高注:遼水,遼東),東結朝鮮(高注:朝鮮樂浪),中國内郡輓車而饷之。”關于“遼東外徼”,《史記·黥布列傳》載:“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為徼。”司馬貞《史記索隐》說:“徼,塞也。以木栅為蠻夷界”“徼謂邊境亭鄣”,漢稱長城多為“塞、亭鄣、徼”。據此,“遼東外徼”即秦始皇遼東郡外界之長城,亦即漢複修之“遼東故塞”,皆指秦始皇長城遼東段。衛滿“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浿水,【前漢書·地理志】載:“浿水,出遼東塞外,西南至樂浪縣,西入海。”浿水即今朝鮮大同江。衛滿“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上下鄣”指秦始皇修築的兩段長城,即說衛滿率其衆居住在秦始皇長城附近的空地上。這說明秦始皇長城尚在“浿水(今朝鮮大同江)”之東。《晉太康三年地記》載:樂浪郡“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樂浪郡遂城縣,在今朝鮮平壤市西南江西北鹹從裡。《通典·邊防二》載:“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成縣,長城起於此山。今驗長城東截遼水而入高麗,遺址猶存。”顧祖禹《讀史方輿·北直一》雲:“秦築長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麗界……今猶有長城遺址,東截遼水入高麗。”樂浪郡治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在今平壤大同江南岸入海口附近),轄朝鮮北部。遂成縣治在今朝鮮平壤市西南江西北鹹從裡。1911年傅運森在《秦長城東端考》中考證秦長城東端後說:“秦長城之起點,必在浿水以南,吾人以為此起點即樂浪郡之遂成也。《晉太康三年地記》載:樂浪郡“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晉書·地理志》樂浪郡遂城縣,秦築長城之所起。此二說再為秦長城東端之鐵案。遂城即遂成也”。傅運森在《秦長城東端考》為現代研究秦長城之始(原載1911年《地學雜志》第二卷第7期)。上世紀末朝鮮考古界發現并命名的“大甯江長城”,總長約600裡,段落殘高有達7~10米的,其走向是沿昌城江、大甯江而至清川江下遊北岸的博川。遂城碣石山在今朝鮮平壤西南浦北之龍崗。當地人稱長城為“塞”,目前朝鮮考古學家己在平壤南方的碣石山上發現了一段“障塞”遺迹,證實了秦始皇長城經過這個地區,證實古朝鮮遂城碣石山确為秦始皇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曉東:《中國人工程技術的結晶》來源:《飛碟探索》2011年第12期)。

秦始皇西線長城是在戰國秦長城隴西塞傍洮、傍河基礎上修繕增築而成,其西端首起自今甘肅省甘南卓尼縣。西線包括傍洮長城秦臨洮縣段(洮河沿岸段 )、傍河長城秦榆中縣段(今蘭州黃河内岸桑園峽段、烏金峽段)、并河以東段(黃河紅山峽、黑山峽南岸段,甯夏平原黃河南岸、東岸段,内蒙古黃河東岸段)連接貫通,此即黃河南岸、東岸的秦皇長城,屬秦皇長城的西段,位于秦朝西北境。

秦始皇西線長城在秦先祖時代就已修築。《秦本紀》載:曆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塹河旁。《六國表》載:秦靈公八年(公元前417年)城塹河瀕。以上“塹河旁”、“城塹河瀕”,都是說秦國在黃河岸邊劈削沿河山崖,使之壁立如牆,堵塞沿河溝豁,構築長城牆體。據《史記·匈奴列傳》載:到了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昭王所築的“拒胡”長城,在隴西、北地外圍,應是利用了秦曆共公、秦靈公沿黃河構築的隴西長城,北地長城。今甘肅、甯夏境内的紅山峽、黑山峽長城,自應包括在上述長城之内。秦國勢力抵達黃河岸邊後,就開始沿黃河構築長城。

《史記·秦始皇本記》載:“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将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史記·蒙恬列傳》:“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地東至海,西至臨洮、羌中……”以上“臨洮”指秦臨洮縣,絕非僅指今臨洮縣境或今岷縣境。羌中,秦漢縣名,《史記·大宛列傳》載:張骞“留歲馀,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複為匈奴所得。”秦漢時羌中指羌族居住的地區,即今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與甘肅西南部交界地帶。

《史記·匈奴列傳》載:“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戎以充之。”《漢書·匈奴傳》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黃門郎楊雄上書谏曰:……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帶甲四十餘萬,然不敢窺西河, 乃築長城以界之。”《漢書·西域傳》載:“自周衰,戎狄錯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宋《太平寰宇記·洮州》“臨潭縣”條載:“秦長城。《史記》雲:‘東至碣石,西至臨洮’是也。”洮州亦稱臨潭,臨洮指秦臨洮縣,非今臨洮縣。《唐元和郡縣志·卷三九》載:“岷州在秦為隴西郡臨洮縣。”岷州屬秦臨洮縣,據清《一統志·卷二五六》載:秦臨洮縣“故城在今鞏昌府岷州治。”秦臨洮縣故城即今岷縣縣城。秦臨洮縣至少包括今甘肅岷縣、臨潭縣、卓尼縣、康樂縣及其周邊地區。今臨潭縣古屬洮州,東鄰卓尼縣、岷縣,北接康樂、渭源兩縣,南接叠部縣。由此可知,秦臨洮縣西境當在今甘肅岷縣西面的臨潭縣、卓尼縣、康樂縣等毗鄰地區。宋《太平寰宇記·洮州》條記載的臨潭縣屬于秦臨洮縣西境,遺存有秦長城,這當然是确定無疑的。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臨潭縣遺存有秦長城與《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築長城西“起臨洮(縣)”完全一緻。經實地調查,現存秦長城遺址已經遠達今岷縣縣境西面洮河上遊的今甘肅臨潭縣、卓尼縣阿子灘。“洮州邊牆”的地理分布、走向看,符合宋《太平寰宇記·洮州》“臨潭縣”有“秦長城”的記載。從公布的“洮州邊牆”資料看,這些土築長城,有秦始皇始築的,有明代補築維修的:夯層在6厘米至10厘米左右的,應為秦築。夯層在14厘米至20厘米以上的,屬明代補築維修。“洮州邊牆”的配套設施,如暗門、烽燧、城堡等,應為明代建築,也不排除有的建築利用了秦代基礎。

根據《史記》記載與我們多年實地調查,傳統學術界所說的秦始皇長城從甘肅、甯夏、内蒙古西渡黃河“由賀蘭山東北趨向陰山山脈西端”、“從内蒙古“臨河縣”北渡黃河進入狼山”接趙武靈王高阙塞的問題,都是未經實地調查的猜測之言,是錯誤的。實際上,秦始皇長城是沿内蒙古烏海市黃河東岸從磴口縣西渡黃河接狼山南端,從狼山南端沿狼山過高阙塞沿陰山南麓東去。其後漢長城雞鹿塞走的就是秦皇長城磴口至狼山線。

秦始皇北線長城是在秦始皇築狼山段長城、戰國趙築高阙段、陰山段長城及魏築固陽段長城基礎上修繕增築而成。《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阙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通典》載:“戰國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并陰山至高阙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列傳》載:“魏有西河、上郡,以與戎界邊。”《史記·六國年表》載:“十九年(魏惠王,公元前352年)築長城,塞固陽。”秦上郡原系魏上郡、西河屬地,秦惠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于秦,“惠王擊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于秦”(《史記·.匈奴列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二年,……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實之初縣。”《史記·匈奴列傳》載:秦始皇“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史記》載:“趙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又始皇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傍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或謂之陽山。《蒙恬傳》:恬築長城,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是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載:“(蒙恬)為秦開地益衆,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新書·卷一·過秦論上》載:“及至秦王,……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列傳》載:“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内為一,功齊三代。……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裡,以河為境。地固澤鹹,不生五谷。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讀史方輿紀要》載:“陰山,在中受降城東北,去衛千餘裡。黃河迳三受降城南者,漢人謂之北河。河之外,陰山橫亘。中外大限,常以此分。

由上可知,秦始皇萬裡長城西端首起今甘肅省甘南洮河上遊卓尼縣,經岷縣、臨洮、永靖抵蘭州、靖遠縣沿黃河内岸北上,秦皇長城經甯夏中衛市出陶樂縣,北接内蒙古黃河東岸烏海市巴音陶亥、鳳凰嶺、磴口縣秦皇長城,西渡黃河築狼山、陰山秦皇長城,與河北圍場秦皇長城、遼甯、朝鮮秦遼東郡秦皇長城連為一體。這道長城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修築的萬裡長城遺迹、遺址。

秦始皇南線長城是在“南戍五岺”的形勢下“築長城及南越地。”《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載:“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歲,始皇初并六國…… 務欲廣地,南戍五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裡。”《晉書•地理志》載;“始皇即定楊越,以適戌五十萬人守五嶺,自北伹南,入越直道,必由嶺橋,時有五處,故曰五嶺。”《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貋﹑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象郡,【集解】韋昭曰 :“今日南”。日南治臨塵(今廣西崇左縣境),轄境北達今貴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2

甘肅洮河上遊卓尼縣阿子灘秦皇長城遺迹(夯層6一10厘米)(常生榮供圖)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3

甘肅洮河上遊卓尼縣阿子灘秦皇長城遺迹(夯層6一10厘米)(常生榮供圖)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4

2015年周興華等新發現的九段秦始皇長城在甘肅靖遠縣大廟村以東至甯夏中衛南長灘村喜鵲溝黃河黑山峽南岸。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5

周興華考察黃河黑山峽甯夏中衛南長灘村小觀音砌岸秦皇長城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6

周興華考察黃河黑山峽甯夏中衛北長灘砌河岸秦皇長城遺迹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7

黃河黑山峽甯夏中衛沙坡頭南岸塹山秦皇長城遺迹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8

周興華考察黃河黑山峽甯夏中衛沙坡頭南岸塹山秦皇長城遺迹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9

周興華考察内蒙古烏海市巴音陶亥秦皇長城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10

黃河黑山峽秦皇長城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11

黃河黑山峽秦皇長城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12

内蒙古磴口縣沿河秦皇長城烽燧(李世翔攝圖)

洛陽和秦始皇的關系(秦始皇疆域長城考)13

内蒙古磴口縣秦皇長城遺址上的漢雞鹿塞遺迹(李世翔攝圖)

(轉載請署名原作者及來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