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子路大聲叱喝這個孩子,可孩子佯裝沒聽見。子路沒有辦法,便将此事告訴車内的孔子。孔子走下馬車,對這個孩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馬車。”孩子指着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馬讓路還是馬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七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七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故事簡單明了,道理通俗易懂。項橐垂髫之年,便知“馬讓城”的道理,告訴孔子凡事應有“先來後到”,即便對他這個孩子,也應講究禮儀,而不能以大欺小。孔子對項豪的知禮大為推崇。
後來甚至拜其為師,成就一段千古奇話。禮儀不僅能讓一個人顯得高尚而有涵養,對于身處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來說,皆非常有用。孔子認為對于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而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