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為自己統治的年代取名為大業,這位有才無德的君主毫不掩飾的,借用年号來表明自己的野心,而他實踐自己目标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自己的帝國開鑿一條大動脈,自此以長安與洛陽為心髒,南北水系猶如密集的血管通通被打通,象征着發展的新鮮血液流動在華夏大地,這條大動脈便是京杭大運河。
一、運河的核心功能:漕運
按照民間的許多逸聞記載,皇帝不惜傾全國之力建造運河的原因都非常的荒謬,有人說是因為認為揚州有王氣盤旋于上,有的說是為了沿途尋歡作樂,但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君主,楊廣顯然有其他更富有政治色彩的目的。
隋朝在累積了一定的國力之後對南方的陳政權進行了讨伐,此次讨伐雖然聲勢浩大,但完全是楊堅送給兒子的一份成年禮,他将一切都準備好了,十八歲的楊廣作為主帥一路十分順利地縱馬來到建康城下,成就了所謂“滅陳”的功勳。此後原來屬于南方陳朝的勢力通通劃歸揚州大總管也就是楊廣所有,在管理這塊土地的時候,楊廣敏銳地察覺到了南方的寶貴與危險。
南方的危險體現在其獨立多年,突然收歸北方政權所有,必定會有部分當地的豪族心懷不軌,而當時的都城位于關中,其輻射難以到達長江以南。确實,滅陳之後的幾年,南方連續不斷的出現小範圍的起義,雖然對隋帝國來說無傷大雅,卻始終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但是随着人口的南移,長江流域體現出了它農業耕種的地理優越性,事實證明,這片富饒的土地足夠養活天下的人民,同時南方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可以為帝國帶來大量的稅務收入。在陳未曾并入帝國時,便展已經是十分的富庶。
《陳書》記載:“良疇美拓 ,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 。”
如何将南方徹底地收歸帝國所有?楊廣想到了在長安以東潼關以外營建一座足以輻射東南的都城,洛陽,可是如何将南方與洛陽聯系得更加緊密?運河。他設計了一張藍圖,運河将從太湖流域的杭州開始,流經他政治的起點揚州、得意的作品洛陽直通北京,而廣濟渠則将洛陽與長安相連。後來隋朝傾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運河的核心功能就是漕運,保障天下土地上的财富都能流向都城。
二、運河與中華文化的融合
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且完成華夏大地的再度統一,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融合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西晉末年因為皇室的内部争鬥将北方的少數民族引入了華夏大地,此後胡漢之間的關系一度處于一種針鋒相對的狀态。但是進入北朝以後,北方地區完成了部分統一,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胡人政權開始接受漢文化,當多元交融到一定程度,隋朝的統一便有了文化基礎,如果胡漢之間的矛盾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緩和,那麼南北的割裂勢必繼續延續。
隻是這種交融并不徹底,隋唐的統治者雖然都身懷鮮卑與漢人血統,但是這隻是北方漢文化與胡人文化交融的體現,在隋初,南方文化依舊無法橫渡長江,與關中地區的文化相融合,在北方人眼中,南方的文化依舊是靡靡而抽象的。
直到京杭大運河的出現,這種割裂的局面被打破了。運河不僅溝通了南北的經濟、政治,更是聯通了南北文化。縱觀唐宋時期的文人,南方士人的數量不斷上漲,甚至到後期超越了北方,這不僅僅代表了南方文化程度提高迅速,更是體現了南方的文化已逐漸與北方相交融,因為隻有先行承認了南北兩地的文化在同一體系裡這個前提,才能進行後期的比較。
文化的融合是無形卻異常重要的,對明清的統一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一個民族隻有擁有同一種精神力量,才能萬衆一心不被輕易地割裂。
結語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它在中國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沿海城鎮的發展。隋唐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在水資源開發、運河旅遊、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仍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是我們了解大運河的重要資料,但也有需要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傳承的文化景觀和遺産。
參考文獻:
《陳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