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老子的《道德經》,今天我們來分享老子的治國理念,從57篇到61篇,這幾篇其實都是老子治國理念的闡述。
在第60篇中,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大概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要像烹小魚一樣謹慎小心,我們都知道,在煎小魚的時候,我們不能常常去翻動它,常常翻動的話小魚就會碎掉,老子在隐喻說,治國也是一樣,不可以朝令夕改,過于多事,否則人民就會不堪其擾,國家就會混亂,這句話非常形象,也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無為”是一脈相承的。有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其實也是一種有為,但其實,道家思想是無為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不枉為的意思。
那為什麼要像烹小鮮一樣治理國家呢?老子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大概意思是說,天下的禁忌太多,國家的治理和幹預太多,人們就會無所适從,不能安心工作,生活也會陷入貧困。人與人之間的權謀愈多,治理國家的人互相鈎心鬥角,國家就會陷入混亂。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們就會去效仿,大家都耍小聰明,邪惡的事情就會層出不窮。法令過于嚴苛,束縛人們的自由太過份了,謀生就會困難,盜賊也會愈來愈多。這和老子之前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是類似的意思。治理越多,民衆反彈就會越厲害,所以要掌握一個度,做到一切看起來都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一樣,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西方思想講究精确性、嚴謹性,以理性為主導,是一種“數”的思維模式;而中國思想講究實用性、現實性,以經驗為主導,是一種“度”的思維模式,凡事有度,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也是中國人為人處世之道。
關于“無為而治”的準則,老子提出了“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四個理念,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意思是說,統治者無為,人們自然會自我化育;統治者好靜,人們也自己走上正軌;統治者無事,人們便自求多福,創造财富;統治者無欲,人們也就自然樸實。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自以為有資格對别人的理想武斷,正是大多數人間不平等與殘暴的根由。”,老子反對為政者肆意妄為,過度治理,統治者應當“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采用不過度幹涉的治理方法,反而更能刺激民衆的自發性。
其實這種治理思想,也是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所推崇的思想,自由主義經濟學派代表哈耶克的經典著作《緻命的自負》裡面就系統闡述了這種治理理念。所謂“緻命的自負”,其實就是“理性的自負”,或者是說有人人們過度理性,過度自信,而對國家和經濟采取了過度幹預的一種錯誤認知。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理性計劃和過度幹預,因為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人類自信自己的理性可以戰勝自然,創造一種合理的秩序,而哈耶克對此抱有強烈的懷疑态度,他認為人類文明的大部文明成果,都并非理性的産物,都是自然而然産生的,比如語言、文字、道德、法律等等,這些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都不是人類理性規劃出來的,就像哲學家大衛·休谟說的:“道德規則不是我們理性得出的結論”。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理性充滿自信,總是希望對事物的發展進行幹預和規劃,但實際上往往适得其反。哈耶克反對理性,崇尚自由,我們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一種完全放任、為所欲為的自由,但實際上,哈耶克這裡,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種“本能式”的放任自由,而是一種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間的狀态,哈耶克稱之為“擴展秩序”,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秩序”, 這其實和老子及道家思想在2000多年前所推崇的“無為而治”的治理思想,是非常類似的。
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治國者無為而治,國家看起來混濁不清,但其實民衆生活安定,自然淳樸。治國者有為而治,國家看起來條理分明,但其實民衆不堪重負,反而道德缺失。所以災禍的裡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裡面,未必不潛伏着禍根。這種得失禍福的循環,是沒有一定的,誰究竟說得清楚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後面我将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國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