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兩滴水,一滴是墨水,另外一滴是茶水。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農時期,不同年代的飲茶方式也迥然不同,我們如今的“泡茶法”,其實是在明代才開始逐漸普及…
茶本是藥,口嚼生吃簡單高效
關于茶這片樹葉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淮南子·修武訓》中曾記載說: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說的是上古神農氏,看到部落的人們經常不小心吃到有毒的植物,生病了也無藥可醫,為了救部落百姓于水火,他決定嘗遍百草,為大家辨别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有毒。
傳說有一天他嘗累了,坐在一棵樹下用陶罐煮水喝,樹上剛好飄下幾片葉子落在了陶罐内,跟水一起煮開了。神農氏喝了陶罐裡面的水後,發現能夠讓自己生津止渴、神清氣爽,這種樹葉被稱為“荼”。
随後神農氏嘗百草過程中,偶然服用了一顆毒性很大的小草,他想起了之前自己發現的樹葉“荼”,趕忙摘下幾片服下後,毒性被成功化解。
自從神農氏發現“荼”能解毒後,先人們就會将茶葉采集回來,曬幹當成藥品使用,每當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時,就會抓上一把口嚼幹吃。
藥食同源,熟吃當菜滋味更妙不過幹嚼茶葉滋味實在不佳,到了魏晉時期,大家已經開始認識到火候對于菜肴滋味的影響,烹饪方式和方法的重大飛躍,讓人們的飲食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飲食出現了新風尚。
關于茶,魏晉時期的人們也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吃法:食療。将鮮嫩茶葉和糧食煮在一起,當成茶粥吃,這種飲食習慣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像我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一直就保留着将茶葉當菜吃的習慣,他們會用獨特的烹饪方式,将茶葉制成“竹簡茶”,當作蔬菜食用。
玩點花樣,烹煮飲用檔次更高或許因為古代沒有太多娛樂活動的緣故,大家開始對茶動起了心思,單純吃茶感覺還是差了點意思,不管是味道還是樣子,于是就琢磨出一個新的花樣:喝茶。比起幹嚼茶葉和當成食品吃,烹煮茶葉再飲用似乎更妙。
中唐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已"。
晚唐樊綽《蠻書》記: "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具體滋味如何不得而知,不過茶葉從那個時候開始,也由藥品變成了一種食品。
唐代流行煎茶,宋代盛行點茶,而這兩者的區别,其實隻是加工方式的不同,最終的味道本質上大差不差。但是得益于宋朝當時宋徽宗大力推廣,茶葉成為了風靡全國的一種飲料,點茶也随之火遍大江南北。
據蔡京寫的《太清樓侍宴記》裡頭記載:“遂禦西閤,親手調茶,分賜左右。”宋徽宗趙佶雖貴為天子之尊,但精于茶藝的他,曾經多次為自己的大臣們點茶。酷愛茶葉的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大觀茶論》給茶葉打廣告,裡面還詳細記載了宋代點茶的詳細操作方法。
全面進化,沖泡飲用逼格拉滿到了明代的時候,由于出了一位工作狂皇帝——朱元璋,出身不好的他,最看不慣奢靡享樂那一套。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庚子诏。建甯歲貢上供茶,聽茶戶采進,有司勿與。敕天下産茶去處,歲貢皆有定額。而建甯茶品為上,其所進者必碾而揉之。壓以銀闆,大小龍團。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
龍團風餅
明朝當時盛行唐朝時候發明的那種蒸青團餅茶,作為貢品進貢給朱元璋後,他感慨精工細琢的龍團鳳餅茶葉實在太過勞民傷财,于是朱元璋下令,以後都給我喝炒青散茶,不準再造茶餅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一紙令下廢團茶。
受這件事情的影響,古代茶葉飲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為沖泡,這也是我國飲茶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沖泡飲用法不僅操作方法簡單,飲用起來也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到茶葉的變化過程,深受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們的喜愛,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總的來說,中國飲茶方式的進化史,其實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變化史。一片小小的樹葉,貫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