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國工匠孟劍鋒的匠心與初心

大國工匠孟劍鋒的匠心與初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19:48:41

中工網記者尹文卓

李萬君最近很忙。作為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車間電焊工、中車首席技能專家,他不但要趕回因年初疫情耽誤的生産進度,還得組織最近的員工考試。面對中工網記者的采訪,身着工服的李萬君熱情的面容下顯露出藏不住的倦意。他身後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不但能看到他獲得的各種榮譽、人生經曆寫成的書籍,還有四塊“匾”。那是他用焊槍“繡”的,每個字都铿锵有力,筆畫上有如龍鱗一般層層疊疊的焊接痕迹,宣告這不同尋常的“藝術”。

從業35年來,李萬君始終堅守在焊接崗位一線,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焊接專家,總結并定制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近十年來,李萬君當選首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等榮譽稱号。

大國工匠孟劍鋒的匠心與初心(奮鬥在路上之大國工匠)1

2016年“感動中國”,他是唯一的産業工人

“我也沒尋思能感動中國!”說到2016年“感動中國”,李萬君難免有些感慨。

李萬君得知自己成為感動中國候選人的消息不是通過官方,而是弟弟給他發的消息,提醒他快發朋友圈。李萬君點開投票頁面,看了另外十九個人的事迹。得知其中有兩位已經犧牲時,他不禁紅了眼眶,連忙給弟弟回消息。他說:“我就是一名技術工人,國家給了很多榮譽,活都是應該幹的。人家才是感動中國。”

2007年他在外國對我國高鐵技術封鎖面前實現“技術突圍”,并在之後的十幾年間一次又一次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試制數據,積極參與填補國内空白的幾十種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這些,在他口中都成了輕飄飄的一句“一名技術工人該幹的”,即便在廠裡、公司中的同事紛紛投票支持,他依舊不認為自己應該“感動中國”。

直到有人說“李萬君是感動中國這屆唯一的産業工人”時,李萬君才意識到,感動中國這項榮譽,不僅是他李萬軍個人的,也是屬于全國千千萬萬産業工人的榮譽。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李萬君和妻子掏出手機,點開了投票頁面……

堅持30年不挨“扣”

35年前,李萬君志高一畢業就進廠子,當了水箱工段的電焊工。“遠看像逃難的,近看要飯的,仔細看是水箱工段幹電焊的。”這句順口溜,說的就是他們這些焊工。

當時用的還是老式焊條、電弧焊,20多個焊工電焊機一開,工作間就烏煙瘴氣,10米之外看不見人。

李萬軍告訴中工網記者:“那時候一個月發仨口罩,縧了布(紗布)的,還不管事兒。”白白淨淨的小夥子,幹一天電焊下來,鼻子裡熏得黢黑,工作服上也燒得都是大大小小的窟窿。不到一年的時間,跟李萬君同崗位的28個職高同學,調走了25個。

“環境很差,煙熏火燎。說句心裡話,打心裡不願意幹。”李萬君也找到父親,想讓他幫忙給自己調一個好點兒的工作。用他的話說“都想坐辦公室”。父親不但沒有同意,還勸他:“你職高畢業沒啥文憑,你要放棄技術,這一輩子一混就過去了。”

李萬君當時對父親“把焊接學好,踏踏實實幹點兒活兒,将來也會有出息”的勸解不以為意,更沒想過要當勞模。他僅有的小目标就是不被扣錢。那時,焊漏一個水箱要扣5毛錢。“五毛錢能買一兜餅幹呢!”李萬軍說,“我當初就是想當一個合格不挨‘扣’的焊工,沒想到堅守了30多年,就發生質的轉變。”

“外國人能幹的活,我們也能。”

“當時我一聽,臉騰地就紅了。作為客車廠第一高手,你都焊不了,别人怎麼焊接呢?”李萬君中午飯都吃不下了。

那是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使得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250公裡,并在中車長客試制生産。

該車型第一個轉向架是李萬君焊接的。但外國專家來做首件鑒定後連連說“No”,指出裡面質量缺陷太多了,有開裂翻車風險。不僅如此,他們一邊技術封鎖,還一邊說“風涼話”:“你們中國對于這樣高精尖的技術,就隻能依賴于進口,因為你們達不到我們所檢驗的标準,所以想要發展高速列車,技術必須進口。”。

“我也挺上火的。”李萬君說,他心裡憋着這股火,同時也在想“外國人也是人,隻要外國人能幹的活兒,我們中國就一定能幹出來”。

半個月來,李萬君像個新來的學徒一樣,抛開曾經的榮譽、驕傲,心裡一遍遍地想着焊接标準,焊接部位、控制熔深、少接頭、少瑕疵……極高的技術要求和苛刻的檢測過程,讓李萬君一度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想過要請教當時的外方的檢驗專家,但對方明顯什麼也不願透露。

“一次機會,我發現焊槍嘴挨到大管子根兒沒事,慢慢移動步伐轉圈,能夠邊焊邊走。”李萬君對記者說得輕描淡寫,但周長六百毫米環口的周圍有橫梁和其他零件在旁邊成為焊接障礙,别說邊焊邊轉圈,就算拿着毛筆沿着畫一圈,都未必能粗細一緻。

最終,李萬君一焊槍一氣呵成、一個接頭都沒有的“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保證動車組轉向架的批量生産,并且制定了屬于自己的“中國标準”。

攻克250公裡旅客列車轉向架核心技術後,李萬君并沒有停下腳步。2015年,他帶領的攻關團隊就開始緊鑼密鼓開展時速350公裡的中國高鐵複興号,也就是當時被稱作“中國标準動車組”的試制工作。

轉向架側梁扭杆座的空間曲線焊縫必須以零缺陷通過100%射線探傷檢查。“以前我們借鑒國外的技術,現在沒有國外的技術可以借鑒。”李萬君回憶,剛開始焊8個扭杆座都不合格。李萬君隻能帶着徒弟無數次地打磨、測試。最終,他們總結出的“一槍三焊”操作法,克服了轉向架側梁扭杆座不規則焊縫等難題,确保按期投産。

轉向架焊接崗位上,他先後參與了我國幾十種城鐵車、動車組轉向架的首件試制焊接工作,總結并制定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技術攻關150多項,其中31項獲得國家專利。

自編教材傳授技能,培訓焊工2萬多人次

除了技術創新,李萬君也很看重新人培養。

2007年中車長客剛開始生産高鐵列車時,就出現了焊工短缺的問題,需要補充400多名轉向架焊工。

“當時要找德國焊接專家培訓。人家制定計劃是培訓兩年,嚴重制約中國高鐵發展。”李萬君告訴中工網記者,專家從德國一起飛,就要以小時計費,成本太高了。

于是,公司決定采取校企聯辦自主培養焊工,李萬君也被層層推舉為總指揮。

“工人也能變老師!”得知消息後,李萬君别提多興奮,連忙去各大書店買專業書籍。但幾天過去了,始終沒找到合适的教材。

“那時候中國高鐵剛開始生産,還沒有這些培訓的書。”李萬君笑着說。後來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焊接經驗做成PPT,詳實、細緻地為學生進行講解。

“孩子們也是非常着急,學得非常快、非常好。”李萬君說。最終,400名校企聯辦的學員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

“老外還說呢,你們在哪個國家培訓的?有這麼好的培訓機構?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一個職高畢業的學生培訓出來的。”提到這一點,李萬君由衷感到驕傲和自豪。

後來,公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焊工首席操作師工作室”。李萬君以此為平台,培訓了許許多多優秀焊工。從2010年至今,組織集中培訓400多次,累計培訓焊工2萬多人次。

李萬君帶徒弟不僅傳授技能,還通過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故事和言傳身教幫助他們理解“360行,行行出狀元”的真正含義,教會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隻要我們用工匠精神把每天的工作幹好、幹精,都會走出精彩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