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又稱娲皇、女陰娘娘。《史記》中稱之為女娲氏,風姓,是上古傳說中的大地之母,福佑社稷的正神,是與伏羲同一時代的人物。
女娲文化源遠流長,内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先秦許多文獻都有關于女娲的記載,說明女娲在整個上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尚書》 《史記》等所宣傳的“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列在三皇之下。
傳說女娲補天是在颛顼與共工大戰之時,共工失敗後怒觸不周山,天地塌陷。女娲煉五色石,把天上的窟窿補住,才阻止了天水蔓延,确保了天地蒼生。在後世的小說裡,有很多關于這段神話的記載,但是神話中有明顯的漏洞,一是女娲補天的時間不對,女娲和伏羲是同一時代的人,是“三皇”時期的人物,均為母系氏族首領; “天地塌陷”發生在颛顼、共工大戰之後,是“五帝”時代的事情,時間明顯對不上号;二是人物不對,女娲在民間傳說中是造人的神明,綜合當時的曆史背景,應該是這個母系氏族在民族融合中繁衍生息,而後人敬仰紀念的結果。
女娲是人而不是神明,這就說明華夏民族對于自己的祖先懷有敬仰之情。這個時候不會出現大的戰争,不會有怒觸不周山的情況發生。
女娲補天圖
為了更好地說明女娲補天的事情,我們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女娲氏時期是陶器發明并被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塗泥技術,首先被用來防止透風,後又逐漸發現塗泥還具有防火防漏等作用。
在大量使用葫蘆的伏羲時期,先民們把這一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漏并用火燒制成器皿,以便燒煮食物,結果泥層被燒結成堅硬如石的陶質,而發明了陶器。先民們還發現,經過燒制的陶器完全不會漏水。屋頂漏雨時,先民們會想到用陶片蓋住屋頂破損處,由此得到啟發,燒制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雨的問題,從而發明了瓦。瓦堅硬如石,不同土質燒制的瓦顔色各有不同,所以稱之為“五色石”。
屋頂漏雨是因為屋頂有缺陷,有裂縫,而濃雲密布時,尤其是下雨時天色也是陰暗的,就像先民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們可能由此認為,天上的雨水也是從雲的縫隙中漏下的。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會設想像用瓦覆蓋屋頂那樣,煉五色石以補破漏的蒼天。這樣的事業非人力所能及,隻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話就這樣誕生了。(參考自《淮南子》《風俗通義》等文獻)
女娲補天,反映了上古華夏民族的勤勞勇敢、積極創新,這種創新精神,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鑒。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那可是标準的神話,不可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