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8:54:03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最高興的人莫過于同樣身為嫡子的李泰了。

在廢太子诏書下達的那一刻,李泰仿佛看見了勝利在向自己招手,他相信要不了多久,自己就會成為東宮的新主人。

不得不說,李泰的自信是非常有道理的。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1

首先,李泰的身份非常占有優勢。

李泰雖然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卻是長孫皇後所出,在嫡長子李承乾已被廢黜的情況下,他這個嫡次子上位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李世民很寵愛這個兒子,不是一般的寵愛,他對李泰的寵愛曾經一度超過了當時的太子李承乾(難怪李承乾忌憚這個胞弟)。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 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多達22州! 至于同時受封的三皇子李恪,封地隻有8州。

而且,皇子封王之後,是要去封地就藩的。但是,李泰沒有去,因為太宗實在是太喜愛這個兒子了,舍不得兒子離開。

之後,李泰又多次加官,但從來都沒有離開京城去封地。

唐太宗不僅舍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诏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征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在東宮之西”之類的話,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更何況,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日後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聽政的,可見武德殿是一個多麼重要敏感之地。

貞觀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為單位,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話傳說、重大曆史事件等。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2

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将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着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财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等朝臣不得不上疏勸谏。

結果,唐太宗雖然樂呵呵地表示贊同大臣們的觀點,卻并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于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正是太宗對李泰這種逾制禮秩的寵愛,才茲使了李泰謀奪嫡位之心,也讓他産生了一種錯覺,以為隻要把同胞哥哥李承乾拉下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

李泰不僅出身高貴,深受父皇寵愛,更重要的是,他還特别聰明。

史載李泰“聰敏絕倫”,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李泰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數量堪比皇室的藏書樓,還寫得一手好字,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

所以,如無意外,在嫡長子李承乾被廢後,太子之位自然是李泰的囊中之物。然而,就在太子之位要落在他身上的時候,煮熟的鴨子卻飛了。

本來,李承乾被廢後,李世民也屬意立李泰為儲君。然而,此舉卻遭到了當朝第一重臣、國舅長孫無忌的反對。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胞兄,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長期擔任宰相之位。李世民曾說:“我有天下,多此人之力也。”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3

後來,李世民更是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為一衆有功的文臣武将繪圖像,并将這些畫像置于淩煙閣,稱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中,長孫無忌在衆功臣中排在首位。由此可見,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泰為儲君,并與褚遂良提出立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晉王李治為太子。

如果李泰這個時候能夠沉得住氣,以不變應萬變,說不定太子之位早就手到擒來。

可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李泰偏偏自作聰明,做了一件蠢事,徹底破壞了當前的大好局勢,以至于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在知道舅舅長孫無忌提議立九弟李治為太子後,李泰連忙跑進宮向父皇大表忠心,表示自己百年之後一定會殺掉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讓李世民大受感動。

然後,李泰又跑去對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治說:“你一向和漢王李元昌關系親近,如今他因為謀反被誅,你難道不感到害怕嗎?”

年僅十六歲的李治,單純仁弱,壓根就沒見識過政治的險惡,一聽這話馬上被吓得魂不附體,一連好幾天都憂心忡忡。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4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後去世時,李治隻有九歲,他是三個嫡子中哭得最傷心的一個。由于自幼喪母,所以李治是由父皇李世民親自撫養長大的。對于這個最小的嫡子,李世民自然疼愛無比。

看到疼愛的幼子怏怏不樂,李世民免不了詢問,老實的李治将前因後果和盤托出。

聽了小兒子的話,李世民内心的失望可想而知。再聯想此前褚遂良所說的話,冷靜下來的李世民終于看清了李泰的真面目。

李世民開始明白,一旦真的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将來李泰絕不會殺子而傳位弟弟。相反,為了以絕後患,李泰很有可能在地位穩固後對胞弟李治下手,甚至連已被廢為庶人的承乾也難逃一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以他善良的性情,必不會對任何一個兄弟下手,則李承乾與李泰皆可保存。

權衡許久後,李世民終于忍痛下定決心,将李泰貶為蓬萊郡王,并命其遷出帝京長安。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李世民正式下诏冊立李治為太子。

李治如一匹政治黑馬一般,出現在所有人面前,讓許多人措不及防。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治能夠登上太子之位,固然是因為他的兩個同胞哥哥鹬蚌相争,讓他這個漁翁得利。然而,真正的原因卻又不僅僅于此。

在我看來,李世民選擇李治,至少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了,在此就不多言了。

第二個原因,是李治的嫡子身份。

在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廢後,李治雖然是唯一的嫡子,但李世民一開始并不看好李治。這并非李世民不疼愛李治,相反,作為李世民親手撫養長大的小兒子,李治比他的兩個同胞哥哥更受父皇李世民的寵愛。但是,這種寵愛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小兒子的疼愛,而不是像李承乾和李泰那樣,包含了皇帝對儲君的期望。

換句話說,李世民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将李治培養成帝國未來接班人的打算。

讓李世民看好的、想冊立為太子的那個人,其實是吳王李恪。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5

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其母是隋炀帝楊廣的女兒。李世民曾說過“恪兒英果類我”,可見李世民很賞識這個兒子的才幹。

隻可惜,李恪是庶出,還是前朝之後,身份上差了李治一截,李世民縱然想立他為太子,被長孫無忌等人一句“立嫡立長”擋了回來,也隻能徒歎奈何。

李世民選擇李治的第三個原因是,讓貞觀之治得以延續,這也是當初李世民棄李泰而選李治的原因之一。

李泰當初為了謀奪太子之位,積極結交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娶太宗女高陽公主)、柴令武(柴紹與太宗姐姐平陽公主之子,娶太宗女巴陵公主)等世家子弟,為自己搖旗呐喊。然而,在李世民的眼裡,這些人不過是一群隻會拼爹的官二代,毫無本事。

李世民這一輩子最自豪的莫過于“貞觀之治”了,他殷切希望自己的功績和政策能夠延續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廢。李泰與這些官二代來往密切,又不倚重追随李世民的那些重臣,自然會引起李世民擔憂。

而此時的李治,政治上單純如白紙,身邊并沒有那些複雜的關系網,又素來以仁孝著稱,莫過于是繼承“貞觀之治”的最佳人選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李治背後的集團。換句話說,與其說是李世民選擇了李治,倒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李治背後的集團。

在擁立李治成為太子的背後,站着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别是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

長孫無忌的分量自不用說,他本人不僅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治等人的親舅舅,還深受李世民的信任,長期擔任宰輔之職,手握重權。而且,長孫無忌還是關隴集團的代言人。

至于李勣和褚遂良,同樣不可小觑。

李勣,曾率軍平定東突厥與薛延陀,軍功赫赫,被封為英國公,同樣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貞觀十七年,早些年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那些名将中,或老或死或隐退,唯一一個還正當盛年且在軍中有巨大威信的人,也隻有李勣了。

說白了,從貞觀後期開始,李勣就是軍方的代表。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6

那麼,這樣一個人,又是如何與李治扯上關系的呢?

早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的時候,當時李治為晉王,遙領并州大都督。李治當時隻有兩歲,自然無法管理并州,因此大都督府的事由長史全權代理。這位長史不是别人,正是李勣。

從某種程度說,李勣算得上是李治的晉王府舊人。

因此,扶持李治上位,李勣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而褚遂良雖不是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功臣宿将,但此人年富力強,才能出衆,從貞觀中期開始逐漸嶄露頭角,是一顆正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代表着年青一代的力量。此外,褚遂良在政治上一貫追随長孫無忌,也和長孫無忌一樣是擁護李治的中堅派。

有了這三個人的支持,李世民自然沒法對李治視而不見。

為什麼李治傳位李世民(李世民英明神武)7

鑒于以上種種原因,盡管李治不是太宗理想中的儲君,但李世民依舊選擇了性格懦弱的李治為繼承人,因為這是最穩妥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