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們常常用的問候語有這樣的含義,更沒想到的是,懂得它的含義卻是從外國友人的口中得知的,實在慚愧。
一位中東學者分享了對漢語的理解,簡單的四個字“你吃了嗎”卻道出了中國人的美好品質和謙卑态度。
他說:“你知道他們彼此見面的時候,中國人會說什麼嗎?他們會說,你吃了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系删
“你吃了嗎?這是他們的問候。中國人懂得饑餓的滋味,所以每當他們遇到一個别人,他們會問,你吃了嗎?如果你沒吃,無論我有什麼,坐下來一起吃。”
這位中東學者還向聽他分享的外國友人提了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我想請你們這些聰明人扪心自問,你們有這樣的品質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系删
“你吃了嗎”,簡單的4個字在中東學者心裡卻包含了不簡單的情感。
看到這位學者對漢語的理解,很多網友表示,雖然我們這裡都會這樣彼此問候,對于沒吃的我們都讓人坐下吃,别人也會勸我們坐下吃。
但是這四個字的含義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沒想到讀懂時卻是因為一個外國友人的提醒,他的理解讓我懂得了更深層的生活含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系删
“吃了嗎”這一句問候語始于何時,已經沒從考究。
但“民以食為天”,出于《漢書·郦食其傳》。
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糧食之意,而世人更願意诠釋為“吃”。
“吃了嗎?”不但是中國人相互見面打招呼的一種蕞常用的問候方式,在曆史上更是代表着美好的祝願。
因為縱觀曆史,千百年來從沒有真 正地解決溫飽問題,就算曆史上有一定的時間出現過人 民能夠吃飽的情況,但持續時間也不是很長。
所以在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期,中國絕大多數的勞動人 民生活十分艱難,常常都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系删
那時候,人們想的都是能不能頓頓有飯吃,人們之間蕞關心的也是能不能吃上飯的問題。因此,人們在互相見面時蕞常詢問的就是:吃過飯沒有。久而久之,“吃了嗎?”就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語。
而“吃了嗎”這句問候也代表着人們豐衣足食的美好心願,所以這個用在平常打招呼上,其實也是一個美好的祝願,祝願自己也祝願别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系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反而讓我們大部分人都忘記了千百年前艱難時期形成的生活習慣的真 正含義。
但中東的他們卻是感同身受的,因為中東地區人多地少,耕地與淡水都ji其匮乏,靠自給還解決不了溫飽問題。
受制于自然條件,所以中東目前的情況和我們以前一樣比較艱難,一些貧困地區常常食不果腹。
而更難的是,中東是世界上人口增長速度蕞快的地方之一,越來越多的人口使得中東的糧食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峻。
所以,漢語“吃了嗎”的美好祝願,也是中東 民衆心中的願望,希望有一天能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中東學者分享漢語對漢語“你吃了嗎”的理解時,一度哽咽,也讓小編淚目。在我們挑食,浪費糧食的時候,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吃不上飯而挨餓。
我們很幸運生在有着肥沃土地的國家,更幸運的是,還有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老給我們解決了糧食問題。
想想還在挨餓的人們,想想袁老為了我們吃飽飯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應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做到這樣:
一、珍惜糧食,适量定餐,從“光盤”做起。
二、不和别人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可恥。
三、吃飯時按量盛飯,不剩飯剩菜。
四、飲食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圖片來源網絡
這才算是真 正的懂得“你吃了嗎”的含義,才算是不愧對我們先輩的指導和教育,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外國友人對我們的文化尚且理解的如此深刻,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怎能忘卻呢?
你了解“你吃了嗎”問候語的由來嗎?你們那裡還會這樣打招呼嗎?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