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珍藏家風

珍藏家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30 11:52:03

珍藏家風(有一種家風叫光盤)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所作的《憫農》形象地寫出了一粒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艱辛過程,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這是我家的家風,代代相傳。

記得小時候,作為讀書人的爺爺常常念叨“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意思?”爺爺笑着撫摸我的額頭,說:“這句話是說,一碗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着它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着這些東西的産生是很艱難的。一句話,凡是有用的東西,就不能輕易扔掉。”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樸素的話語,道出了糧食來之不易,當倍加珍惜的道理。

爺爺身體力行,堪稱節約的典範。每年收割完麥子,爺爺總要背着一個筐子,認真地在田裡撿拾散落的麥穗,不嫌熱,也不嫌累,仿佛在撿拾金子一般。看到筐子裡的麥穗,爺爺總是笑呵呵的,仿佛喝了蜂蜜,心都是甜的!

吃飯前,爺爺經常朗讀《憫農》,奶奶聽得多了,有些不耐煩,說:“老頭子,這首詩你讀了好多遍了!”爺爺不生氣,反而笑着回答:“不要生氣,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是咱家的家風,讀這首詩就是傳承家風,讓孩子們儉以養德!”奶奶聽後,露出一絲笑容,說:“你說的對,不愧是讀書人!”奶奶沒有文化,一聽爺爺說出這麼重要的“家風”兩個字,瞬間就沒有了聲音。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一生勤儉持家,每次吃飯,飯碗裡一粒米也不剩。看到掉在飯桌上的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爽快地吃掉,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至于家中剩下的湯湯水水,他也會盡力“消滅”掉。實在不行,就喂豬喂雞,物盡其用。父親常常對我說:“每一粒糧食都是千辛萬苦種出來的,珍惜糧食就是珍惜勞動成果。珍惜一粒糧食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可以折射一個人的修養品行!”

我牢記父親的教導,對糧食懷有一種莫大的尊重和珍惜。每次吃飯時,總是打适量的飯,吃完再添,絕不一次性打過量,吃不完就浪費了。每次去飯店,總是點适量的菜,不講排場,不慕虛榮。吃不完就打包,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父親知道後,高興地說:“勤儉持家傳久遠。你繼承了節儉的家風,不愧為我的兒子!”

當然,令父親高興的不止于此。更可喜的是,他的孫子也從小就學會珍惜糧食,每次看到剩下的飯菜,總要與我一起把它幹幹淨淨“消滅”掉!

如今,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若每個家庭都能勤儉持家、以儉傳家,就能促進整個社會形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文明新風。(王曉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