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說話分三重境界。其中,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
說話的最高境界是“忘言”,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牆上”;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慎言是小心說話,小心說話自然就少說話,少說話少出錯兒;寡言是說話少,是一種深沉或貞靜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說不出話,是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這兩種多半是天生的性格。
孔子的老家曲阜,有一個故事,真假無從考證,大家不妨先聽聽看,孔子在故事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說話的最高技巧,注意不是林先生的藝術。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是哪位?他很自豪地說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他心想,這人能提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學生納悶,這問題還用問嗎?于是便回答:“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隻有三季。”“唉你搞錯了,四季!”
二人争執不下,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赢定了,于是帶客人去見老師,正巧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氣昏了,他不敢馬上反駁老師,客人急忙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隻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從來就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希望大家不要說這是真的,也不要說是假的,因為真假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不管真假,這故事對我們都非常有用,你會用這個故事,就可以多活十年。
你一定會奇怪,一個故事哪裡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讓人延年益壽?不妨問問自己,沒聽到這故事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一定很生氣吧,是不是非要争個面紅耳赤,分出個高下裡表。知道了這故事,現在還去争嗎?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再往心裡去了。
對任何人,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兒,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說得更直接一些,凡是聲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講話聲音不用那麼大。
《莊子秋水》裡: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話對上面的故事是最好的注解,跟夏天的蟲子講什麼冰?又怎麼能講明白,它連冬天都沒見過,怎麼能理解冰是啥東西?
非要和夏天的蟲子解釋冰,那人一定是昏了頭。那平常生活中,我們怎樣和别人溝通才能更順利呢?你如果問孔子,孔子一定說:你要見人說人話,見人不說人話,那不就是鬼話連篇;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了鬼,你講人話他不懂,不講鬼話又怎麼能溝通呢?
孔子的這理論絕對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随機應變。話不投機,不是半句多,而是不說也多,三十六計,走為上,不說或許是大藝術。
話要說得巧,就要說得少
言多必失,語多必敗。
本視頻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後台私信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