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2:38:06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有個節目曾經拍過很有意思的鏡頭,一位很有名的人跟媽媽買東西,在外人看來這人名氣很大,但她母親從頭到尾都在指責她,說她亂花錢、喜歡浪費、對待老公有間題、教育子女有問題、時間管理有問題、跟同事相處有問題等等,這位名人隻有尴尬地站在旁邊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1

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重要

有個節目曾經拍過很有意思的鏡頭,一位很有名的人跟媽媽買東西,在外人看來這人名氣很大,但她母親從頭到尾都在指責她,說她亂花錢、喜歡浪費、對待老公有間題、教育子女有問題、時間管理有問題、跟同事相處有問題等等,這位名人隻有尴尬地站在旁邊聽。

其實,很多家庭裡都出現過這樣的情形,家裡的長輩會以愛的名義對子女進行表面上的勸解、實質上的抱怨。但是,這種抱怨其實反映出父母身體不好,精神也很焦慮,結果就影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社會,通常是父母說,子女隻能聽着。有時候,父母也要聽聽子女的。或者說,不是誰聽誰的問題,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正常溝通、雙向互動的狀态,這才是和諧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父母對教育的片面理解。在英文裡,“education”(教育)這個詞的詞根是導引的意思,就是用一個水渠把它導出來,教育的本質是導引、疏導,而不是灌輸。但是在我們通常的觀念裡,一個人受到了多高的教育就是向他頭腦中灌輸了多少知識、拷進了多少信息和數據。

這就導緻了一種狀況,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權力關系,任何一方的權力擡頭,愛就會隐退。如果人的内心有更多的權力欲,那他的愛一定變少了甚至根本就沒有了。愛是什麼?愛首先是感知,是深切的感知。父母真正愛孩子,就一定會花時間去感知他、關切他、全身心地去呵護他,這是愛的重要标志之一。用愛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用權力去支配他。

如果把教育和權力混在一起,就會導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論是老師和學生,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的扭曲。比如說,孝順是衡量孩子的一個指标,但在權力遊戲中,孝順就會被定義為對老師和家長權力的服從。

于是衡量學生或子女好壞的标準,就變成了服從還是不服從。隻要不服從就是不孝,這種權力關系要求的就是單方面的服從。反過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旦确立了這種權力遊戲,雙方都會認可這個權力邏輯,一方希望支配另一方,另一方又想方設法進行反支配,正常、溫情的教育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權力博弈。這種現象不光存在于家庭和學校當中,在公司、政府裡,甚至在政府和民衆之間也同樣存在。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權力與愛就是一個天平的兩端,權力強的時候,愛就會低頭;愛擡頭的時候,權力就會慢慢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很容易得到驗證。當一個人真正愛另一個人的時候,他是不會對對方施加權力的。如果以愛之名義施以權力,那實際上是一種不健康的愛。

按照儒家的說法,權力與愛就是霸道和王道的關系。霸道是暴力、權力,而在某種程度上,王道就是愛。孔子說“仁者愛人”,還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如果别人不服,那就要通過修煉自己的德行來感召對方。用愛、用魅力來召喚和吸引,而不是靠權力。别人來了之後,還要讓他覺得安穩自在,這才是王道。而霸道是“遠人不服,雖遠必誅”,哪怕對方在天涯海角,也要前去消滅。

霸道是一種權力鬥争關系。現實當中任何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轉固然少不了權力這個要素,但正如我們經常講到的,一個正常的系統應該是生态性的,它應該由多種要素形成一種生态關系,達到一種和諧、自我生長、自我管理、自我修複的狀态,而不是單向、機械的狀态。機械的狀态就是用什麼手段就要達到什麼結果,輸人一個命令,運行之後就得到一個結果。機器的操作才是這樣的。

有調查顯示,在家庭裡面,如果母親年輕時在事業上比較成功,通常後來和子女、兒媳之間會有一些矛盾,關系也會比較緊張,因為她内心裡有一種比較強的權力控制欲。

現代科學也從生理上對權力欲進行了解釋。一個人如果長期行使權力,其神經遞質會形成特定的狀态。由于反複的刺激和長時間的運行,人體會對它形成一種依賴關系。如果後來沒有了那種刺激,分泌量達不到那個濃度,反而會覺得不舒服。這跟抽煙或吸毒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在大腦裡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需求。許多吸毒者在剛開始吸的時候都會感覺極其難受,但是逐漸适應了,然後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強烈的不由自主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之身,也不要給孩子另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也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愛,由于太愛孩子而忽略了自己。有好幾個朋友聊天的時候都說,特别希望父母自私一些,自己吃好一點,不用那麼節省,因為父母照顧好了自己就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

不過,這種無私如果太過了也是一種心理病,叫作“大公無私”。有這種心理的人,其所有行為都表現出極其無私的特點,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認為自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别人,而不是為了自己,有些接近于極端利他主義。他們隻是給予,不斷付出,這種付出當然也源于愛,可這種極端的愛裡也包含一種控制,說到底是權力欲的一種表現,而施予者本人并沒有意識到。

這種無條件給予、無條件付出的“大公無私”的愛一般是從母愛發展來的,但是施予者本人沒有意識到,她的愛在某個時間點上需要有一個創造性的轉換,就是要有一個質的變化。孩子在母親體内的時候會無條件地依賴母親,出生以後脫離母親了,他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意識。

當然,這中間也有一個适應和轉換的過程,孩子出生後要用襁褓緊緊地包裹着,就有點兒模拟子宮環境的意思,襁褓把孩子包得很緊,會令他有安全感。

孩子慢慢長大,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自由意識就開始顯現出來,這時母親就要在心理上斷奶了。母愛是很偉大的,因為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在無限的給予當中,母親能獲得非常大的快樂。但是長期遵循這種本能也會上瘾,成為一種有依賴性的心理模式。在母親給予愛的過程中,孩子對母親其實也有反饋,雖然他不能為母親做些什麼,但是他的笑容、天真無邪的眼神和發自本能的依賴,會給母親很大的滿足感。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對母親的回報。

孩子長大以後,就不光要解決溫飽問題了,而是要“奔小康”了,他更迫切的要求是對自由的渴望。他逐漸會有自由意識和自由意志,一旦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就不是一種意向的給予和接受的關系,而是控制和反控制的關系,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個現象不隻出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出現在職場中。有一位老闆曾經講過他的苦惱,公司裡有兩個人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公司經過了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這時他發現這兩個人非常不聽話,他心裡也很痛苦,因為這兩個人确實為公司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們越來越不聽話,該怎麼辦呢?他們所面臨的這個問題,就像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這兩個手下可能能力和見識都不夠,跟老闆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經過了五六年時間,這兩個人已經從“小學生”變成“大學生”了,他們的能力不一樣了,需求也不一樣了。在這個時候,老闆還用呵護、支配等母愛的方式來關照他們,他們已經不習慣了。不光是母親和老闆,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自己付出了,自己更成功也更優秀,以為自己就有理由

來支配,全然沒有意識到力量的轉移。

把這個問題放在中西文化的背景中考察會很有意思。《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基督教講“己所欲,施于人”,前者要比後者的境界高。如果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别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對别人的控制。因為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别人不一定同樣認為是對的。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力量格局也會發生改變,如果還堅持“己所欲,施于人”,就會引發各種問題。

愛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個人情感的東西,而是一種人際關系的狀态,這種狀态的好壞會決定一個組織、社區的成長或崩潰。這就是愛在組織裡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原因。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愛是一種力量,一種跟物理學上的力一樣的力量;它是一種磁力,兩個磁鐵吸引到一起,那就是愛。愛就是雙方需求的契合。

有一部電影叫《美麗心靈》,講述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場景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愛的作用。在一個大熱天,納什在上課,教室裡沒有空調,當時樓下建築工人正在搞基建,聲音很吵。隻要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的,他們就可以安心上課了。但是,關上窗戶的話教室裡就會非常熱、非常悶,沒法上課。怎麼辦呢?在數學家納什看來,這個問題是不可調解的。

這時,一個女學生出面了,她走過去把窗戶打開,納什看到了有點不高興。但随後她讓納什吃了一驚,她對着樓下的幾個工人,用溫柔甜美的聲音說:“對不起,打擾你們一下。我們現在在上課,屋子裡很熱,你們能不能45分鐘後再來這裡施工?我們需要開窗,等我們上完課後你們再來,好嗎?”那幾個工人一看一個美女這麼客氣地對他們說話,立即回答說:“好,沒問題。”然後他們就走了,噪聲這個問題解決了。後來,這位女學生成了納什的妻子。

所謂愛,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圍的人和事,然後以一種柔性、靈活、富有彈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解決問題。愛能夠兼顧雙方的需求,能夠在看似對立的需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