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國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也越來越多,今年已達874萬人,随之而來的就是大學生就業難。今年疫情更加重了此狀況。疫情是暫時的,而就業難是持續的。那麼就業難的實質是什麼?從客觀來看,中國的經濟尚未完成轉型升級,不足以支撐如此多的高質量就業群體。從主觀來看,人與職業的三個不匹配加劇了就業難。具體來說,一是人才需求與市場供應不匹配,大家願進大企業而不願去小企業,忽視中國主流就業市場。二是就職意願與企業供給不匹配,大家願做辦公室而不願幹業務,沒有選擇企業主流崗位。三是人員水平與崗位要求不匹配,人員看重知識學曆而企業青睐能力素養,不符合企業主流要求。這樣需求與供給的背離和錯位,偏離了主流需求,由此造成很多企業招不到人,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因此,從人職的三個匹配度入手,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難。
一、人才需求與市場供應不匹配,忽視中國主流就業市場
大學生普遍願意進大企業或考公務員。而不願意去規模小、待遇差的中小企業。忽視中國主流就業市場,這就造成大企業招聘人滿為患,而中小企業門前冷落。市場供應與人員需求的錯位,就造成了很多人,想去的企業去不了,不想去的企業有一大把。
1、大家普遍願意考公務員,感覺其形象好,地位高,造成了公務員崗位一職難求。大家對優質大企業趨之若鹜,比如華為、BAT等互聯網巨頭、銀行金融企業、壟斷性國企、高端外企等。而這些企業基本上非985、211學生、非名校碩士生不要。大企業的高門檻決定了這隻是小部分人的選擇。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承擔了80%的就業,是就業的主力軍。因此,對大部分人來說,以中小企業為落腳點,擇機跳槽大企業,是務實的選擇。
2、選擇中小企業,行業很重要,行業決定了人員未來的成敗。選擇了好行業,就能随着行業的發展而水漲船高,選擇了不景氣的夕陽行業就會前途渺茫。從趨勢來說,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綠色能源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電動汽車、智能制造、互聯網 、5G、新基建等行業前景一片大好。而傳統的教育培訓、衛生健康、文化旅遊、專業咨詢、高端服務等行業長盛不衰,人員越老越吃香。以上行業都是不錯的選擇。
3、選擇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跟随有眼光有魄力的老闆,與行業一同發展,與企業一起進步。中小企業人少事多、發展迅猛,這樣人員的鍛煉機會就多,成長也快,這是在大企業那些螺絲釘類型崗位的人員沒法比的。幸運的話,選擇的企業成為獨角獸,實現員工持股和成功上市,跟随企業一起成長的人員,也會收獲豐收的喜悅。
二、人員就職意願與企業供給不匹配,沒有選擇企業主流崗位
很多求職者願意做體面、幹淨的工作,而不願幹吃苦受累的工作。很多大學生選擇坐辦公室,想從事行政、人資、财務、文員、内勤等崗位;認為這樣的工作形象好、環境好、工作輕松。而對那些吃苦受累、看人臉色的銷售類、生産類、服務類等崗位嗤之以鼻。求職者沒有選擇企業的主流崗位。因此造成了文員類、财務類崗位招聘人員爆滿;而銷售類等所謂的差崗位乏人問津。大學生的這種選擇對應聘入職和今後發展很不利,弊多利少。
1、加大了入職的難度。一個企業的崗位設置,業務類、技術類、操作類崗位占大多數,行政職能類崗位(如行政、人力資源、财務等)數量很少。很多中小企業,比如上百人的企業,職能部門人員差不多十人左右。大部分人員還是銷售人員、生産人員、技術人員等。因此,選擇職能類崗位,必然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入職競争會非常激烈。
2、不利于今後的成長。銷售崗位、技術崗位都是企業的關鍵性崗位,尤其是銷售類崗位,更是企業的發動機,世界500強的老總絕大多數都有過銷售經曆。反觀中小企業職能類崗位,諸如文員、助理、内勤等,個人技能增長慢、職務晉升慢,很容易面臨35歲危機。有些家族企業,如出納、會計等職位,往上升遷幾乎不可能,因為老闆娘就是财務一把手。
3、崗位容易被替代。随着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崗位正逐步被機器替代。銷售類、技術類崗位由于任務千變萬化,需要人員勤于思考,積極學習,被機器替代性小。而文員、出納、内勤等崗位,工作程序性強、重複性多,被機器替代性很大,比如由于移動支付的發展,銀行大量裁撤前台等崗位,甚至出現無人銀行。而高速公路普及ETC,被裁減的收費人員,工作多年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今後的人生道路會很艱難。
三、人員水平與崗位要求不匹配,不符合企業主流要求
企業需要能力素養兼備、有才有德的人才;而很多求職者眼高手低、能力素養不足。大學生普遍認為學曆、知識很重要,并特意用考研考證來強化,這些固然重要。但企業更看重人員的潛能發展和素養道德,比如責任心、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等。人員水平與崗位要求不匹配,不符合企業主流要求,就導緻了企業招不到合格員工,而不合格人員大把抓。而如果沒有合适人選,企業甯可空着也不招,因為招到不合适的人員比不招更可怕。
1、職業素養影響企業發展,現在一些人心态不成熟,職業素養差,入職後随意跳槽,招呼不打就走人;對工作斤斤計較,加班一多,或稍受批評就撂挑子;上班聊天遊戲也不鮮見,而一些道德差的人甚至吃裡扒外,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這些職業素養差的人破壞了企業風氣,影響了企業發展。這些人即使才高八鬥、哈佛耶魯畢業,企業也會敬而遠之。
2、職業素養道德很難培養。知識、技能可以通過培訓短時間大幅提升,但人員素養道德很難短時間培養,甚至沒法培養,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大學生對企業來說是個半成品,需要精心打造才能成為合格人才。因此,是否是可塑之才,是否有發展潛力,是否值得信任就非常重要。誠信可靠,勇擔責任,不為工作設限的人就是領導眼中難得的好人才。
3、素養提升與能力開發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修煉,大學生平時就需要刻意強化。比如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學會與人溝通合作;多去兼職實習,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勤于動腦,養成深度思考舉一反三的習慣;堅持鍛煉身體,提升堅韌、抗壓和抗逆境精神。平時規範言行,自律、勤奮、守信、勇于負責,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等,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要有意識的修煉個人素養,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打造自己的口碑和個人品牌。
綜上所述,偏離主流需求、人職不匹配、需求與供給錯位是就業難的内部因素。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除了社會各方面努力外,更需要大學生積極調整心态、轉變觀念,大企業進不去,選擇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選擇企業核心崗位。提升個人能力和品德素養,踏實肯幹,勇于擔責。做到這些,好工作就會随之而來,個人發展也會蒸蒸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