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01:59:32

古琴的常用調式為正調,即一至七弦的首調唱名為:5、6、1、2、3、5、6,固定音名為:C、D、F、G、A、c、d,古稱仲呂調,今稱F調。

古琴曲十有八九為正調定弦,如《梅花三弄》、《流水》,然古琴曲并非全是正調定弦,如《陽關三疊》、《搗衣》等曲,現代琴人統稱這些調式為“外調”。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1

對于初習琴者來講,“外調”的定弦并非一件易事,現代一些琴學教材雖然也标明了各種調式的定弦方法,但多數初學者往往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難以知曉。本文便試着從另一個角度加以簡單的剖析,以飨初學者。

古琴外調的舊稱,五花八門,有稱之為“某某調”的,也有稱之“為某某均”(“均”古通“韻”)的,甚至還有用與聲律毫無關系的個人感受來命名的,如“泉鳴調”、小碧玉調”等。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2

此處的“某某”,有用十二律代指的,如黃鐘調、黃鐘均,蕤賓調、蕤賓均等,也有用五聲代指的,如宮調、宮均,徵調、徵均等,一種調式,多種稱謂,甚至不同的調式有着相同的稱謂(如正調與緊五弦均有“仲呂調”之稱),其實這均是琴家的仁智之見,不同的觀察角度得出的不同結,“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理也。

律呂也好,五聲也罷,其實在古代并非有固定的音高,均為相對的一種音階,所以此處的調也隻是一種稱謂而已,本非有着實質的“調高”關系,有用心者自可根據上面的提示一一找出各調名稱的由來,本文便不做詳解。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3

古代的轉調原理多為“十二律旋相為宮”,即以十二個律位分别一種調式中的“宮”(即現在首調唱法中的1),但古琴僅有七弦,且不雜二變,遠不如弦鐘或編磬等樂器容易“十二律旋相為宮”,所以實際運用上并沒有十二個調。

曆代琴人通常是先定一調為範(多用三弦為宮的正調),然後以此為基礎,或緊或慢琴弦,使此調中的五音分别做為新調中的宮。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4

為使初學者明白,我暫把古琴的這種調弦方法稱為“七弦旋相為宮”,即七條弦分别為做一次新調中的“宮”音。古琴雖有七弦,然通常有二組弦為同聲的位半關系(即八度關系),所以“七弦旋相為宮”實質為“五弦旋相為宮”。

此種變調方法在某種意思上類似于民間所說的“五調朝元”,然“五調朝元”常指樂曲的一種變奏方法,而此處則是通過改變宮的位置而得到一種新的調式,所以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别,然原理類似。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5

根據五音之間的音程關系,或緊或慢琴弦,便能得出古琴現在常用的五種調式:

慢角調——C調(一、六弦為宮)

清商調——bE調(二、七弦為宮)

正 調——F調(三弦為宮)

太簇調——G調(四弦為宮)

蕤賓調——bB調(五弦為宮)

另外,像《廣陵散》、《大胡笳》等曲又為一些特殊的調式,《琴學備要》一書把其稱為變調,筆者也贊同此觀點,所以上述調式不屬于本文讨論之列,另文再議。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6

如何“五弦旋相為宮”呢?古代琴人總結為八個字:“緊角為宮、慢宮為角”,即以一個調為基礎(通常以三弦為宮的正調為基礎),把本調的角音緊一徽,變為下一調的宮,如正調變為緊五弦的蕤賓調(正調的五弦原來為角,經緊一徽後即變為蕤賓調的宮),正調變為慢角調(正調的三弦原來為宮,經慢一徽後即變為慢角調的角)。可見,宮、角二音為變調的一個樞紐。

古琴的七條弦中,小勾間裡弦九徽與外弦十徵的兩處泛音,除宮弦和角弦這一組小勾間外,其它兩弦此處的泛音均相高,大勾間裡弦七徽與外弦九徵的兩處泛音,音高也相等,無一例外。所以,根據這兩個泛音等高的原理便可以調弦,或緊或松,一一對應,這也是泛音調弦的一個重要依據。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7

一、以一弦為宮(慢三弦)

舊稱:慢角調、林鐘調、黃鐘宮調等。

今稱:C調(1=C)。古琴七條弦的固定音名為:C、D、F、G、A、c、d,以一弦的C為1④,故稱為C調。

固定音名:C、D、E、G、A、c、d

首調唱名:1、2、3、5、6、1、2⑤

原理:在正調的基礎上“慢宮為角”即把正調三弦的宮慢為此調的角。

方法:使三弦十徽泛音與五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風雷引》、《鳳求凰》。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8

二、以二弦為宮(緊二、五、七弦)

舊稱:清商調、夾鐘調、小碧玉調、姑洗調等。

今稱:降E調(1=bE)。二弦原為D,但經緊後變為降E、以二弦的bE 為1,故稱為降E調。

固定音名:C、降E、F、G、降B、c、降e

首調唱名:6、1、2、3、5、6、1

原理:兩次“緊角為宮”,先在正調的基礎上“緊角為宮”為降B調,降B調二、七弦為角(3),故再次“緊角為宮”,将二、七弦緊為新調的宮(1)。

方法:先緊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與三弦十徽泛音等高,再緊二、七弦,使二弦九徽泛音與五弦七徽泛音等高,使七弦九徽泛音與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搗衣》、《秋鴻》。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9

三、三弦為宮即正調

舊稱:宮調、黃鐘調、仲呂等。

今稱:F調(1=F)。三弦為F ,以三弦的F為1,故稱F調。

固定音名:C、D、F、G、A、c、d

首調唱名:5、6、1、2、3、5、6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10

四、四弦為宮(慢一、三、六弦)

舊稱:太簇調、夷則調等。

今稱:G調(1=G)。四弦為G ,以四弦G為1,故稱G調。

固定音名:B1、D、E、G、A、B、d

首調唱名:3、5、6、1、2、3、5

原理:兩次“慢角為宮”。先在正調的基礎上“慢宮為角”為C調,C調一、六弦為宮(1),故再次“慢宮為角”,将一、六弦慢為新調的角(3)。

方法:先慢三弦,使三弦十徽泛音與五弦九徽泛音等高,再慢一、六弦,使一弦十徽泛音與三弦九徽泛音等高,使六弦七徽泛音與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獲麟操》。

古琴上下進退指法(古琴何為外調緊角為宮)11

五、五弦為宮(緊五弦)

舊稱:蕤賓調、金羽調等。

今稱:降B調(1=bB)。五弦原為A,但經緊後變為降B、以五弦的bB為1,故稱為降B調

固定音名:C、D、F、G、降B、c、d

首調唱名:2、3、5、6、1、2、3

原理:在正調的基礎上“緊角為宮”,即把正調五弦的角緊為此調的宮。

方法:使五弦九徽泛音與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陽關三疊》、《潇湘水雲》、《欸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