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地震應急知識講解

地震應急知識講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3 20:40:45

地震應急知識講解?前面不是已經說過,地震時刻都在發生,地震是地球的脈搏嗎?地震來了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沒錯,隻是有時脈搏過強,超出了正常範圍,那就是病态成災了這就是我們通常談論的震級大于5級的破壞性地震如果從“孕”的角度來理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地震的發生就跟寶寶的降生一樣,有個過程(注:科學家把這個過程叫孕震)隻是地震發生的過程,尤其是破壞性地震發生的過程,不免轟轟烈烈,動靜有點兒大那麼,問題來了:地震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地震應急知識講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震應急知識講解(安全科普地震來了)1

地震應急知識講解

前面不是已經說過,地震時刻都在發生,地震是地球的脈搏嗎?地震來了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沒錯,隻是有時脈搏過強,超出了正常範圍,那就是病态成災了。這就是我們通常談論的震級大于5級的破壞性地震!如果從“孕”的角度來理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地震的發生就跟寶寶的降生一樣,有個過程(注:科學家把這個過程叫孕震)。隻是地震發生的過程,尤其是破壞性地震發生的過程,不免轟轟烈烈,動靜有點兒大。那麼,問題來了:地震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破壞性地震是怎麼來搞破壞的。從電視和各種媒體上,已經看到地震來了會通過兩條途徑搞破壞:一條途徑是直接破壞,比如像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那樣,直接把地殼表層剌開一條幾百公裡長的大口子,位于這條口子上的建築就會倒塌;另一條途徑是間接破壞,是由地震波傳播過程産生的震動引起的。從前面的有關知識(注:參見“科學認識地球的脈搏- 地震”),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震動破壞主要來自S波,以及P波與S波幹涉所産生的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知道了破壞的來源, 我們才能找到防止破壞的辦法。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地震來了怎麼辦。

1、一招估計地震距離我們有多遠

地震來了怎麼辦?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地震距離有多遠,才能根據這個距離來決策應對的辦法。

一個地震知識的小白,怎麼判斷呢?來自1966年邢台地震 現場的科學家總結出了一條經驗,後來經過推算是有科學根據的。 我們已經知道,地震産生P波和S波,P波跑得快來報信,S波走得慢但是很野蠻,來搞破壞。于是,當你感受到第一次震動(注:通常是垂直上下颠)以後,立即開始計時,或者以1次/秒的速度數數,直到第二次震動(注:通常是橫向來回晃)出現,然後 趕緊計算2次震動之間的時間秒數,以這個秒數乘以8,就是我 們離震中的公裡數。這個距離決定了我們面對地震來臨需要采取什麼應急措施,非常重要。 筆者2018 年11月26日在福建廈門出差就趕上了台灣海峽的6.2級地震,親自試過一次這招秘笈,管用。請記好!

2、科學決策,有效應對

如果你正好趕巧住在了孕震斷層上,一旦地震發生,就可能 面臨遭遇直接破壞的局面,跑是沒用的。那麼你現在就要想辦法 把房子加固,或者用“隔振”技術給您的房子做“理療”,不要 等着地震來了才着急往哪裡跑。同時,抓緊時間學習您房子所在 的那條斷層的孕震周期是多少,孕震階段是不是到了即将發震的時期,然後與家人一起讨論,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策略,看看是 否需要搬家或者加固房屋,經常和家人一起熟悉你家所在的社區 的緊急避難所和最快的逃生路線。如果你對上述知識都一無所知,那麼地震來了,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你很幸運住的地方沒有孕震的斷層,但是卻無法避免遭 受破壞性地震的地震波影響。對于地震波的作用,我們需要前面 的密招來判斷地震發生後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之前我們有多少 時間來思考并采取最佳應對策略,這個時間長度與地震距離我們 有多遠密切相關。如果這個距離太遠,那麼不用跑,隻要房子按照設防标準所造,肯定倒不了;如果距離太近,那就跑不了,跑不了就要就近躲避,科學自救然後互救。

3、在什麼山頭唱什麼歌:情景應急處置策略

具體要怎麼躲避呢?這就與你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

如果你正在學校的教室裡上課,碰到這種情況要立即保護好頭部,按照老師的口令就近躲避,等大搖大擺的地震面波過後再有序撤離到學校指定的場地。

如果你在家裡,碰到這種情況,那就立即關閉燃氣、電閘,躲在有承重牆的小空間,比如衛生間,等強烈的震動過去後盡快離開房屋到社區指定的避難所。如果很不幸,房子不夠結實沒抗住搖晃,那就要先自救并與家人、鄰居實施互救;同時,把自己所在的房屋破壞情況報告給有關災情彙集部門,請求援助。

如果你在戶外,在震動強烈的時候,也要立即遠離危險源,比如高壓輸電線、高聳的建築、高架橋等容易産生破壞的建築設施。如果你在山上,要立即避開容易産生岩石崩塌和泥石流的 地方。具體怎麼躲避,可以參考中國标準出版社出版的《地震來了怎麼辦》。建議大家都讀一讀,有益無害。

4、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防災救災減災策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後,為了更好的防範地震造成的災害,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辦法。首先,在2010年啟動了喜馬拉雅計劃來為我們的地球做一次詳盡的體檢,找出哪些斷層具有發生破壞地震的潛能。然後針對這些斷層所在的區域布設密集的觀測系統。有了這個密集觀測系統之後,地震前,可以找到地震 “臨盆分娩”的信号;地震時,可以與時間賽跑實現破壞警報;地震後,可以根據觀測變化分析地震往哪個方向逃跑,下一個可能的破壞性地震會在哪裡發生。

2016年6月1日啟動了新一代地震區劃圖,從這以後建設的房屋将更加結實。舉個例子,比如北京市,按照這個地震區劃圖的設防标準去做設計,要求建築VIIII度不倒,也就是說,即使發生 7 級地震,房子也不會倒塌。在這樣的建築環境下,地震來了,你最好的做法就是想辦法不要被那些受地震波搖晃下來的裝飾部件(比如,碎玻璃片)紮傷就好了。

但是,2016年6月1日以前的建築并不都是按照這個設防标準建造的。而且,科學家擔心您不會識别和判斷P波和S波的震動特征,于是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軟件,把上述過程變成了地震預警系統,然後把預警信号通過電視媒體或者手機APP快速發送到你的手機上或者通過電視切換發出警告。目前,這一套系統在我國地震多發區已經試用,在幾次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候顯示出了優越性。

5、未雨綢缪,普查災害,風險早知道

為了綜合評估各地存在的災害隐患情況,國家減災委還啟動了自然災害風險綜合普查,以便有針對的采取防禦措施,編制應急策略預案。不過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要先掌握地震及其相關災害風險知識,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那麼現在您知道地震來了該怎麼辦了嗎?

本文作者系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 黃輔瓊

特别聲明:本文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平台“人民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人民日報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