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聖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

學聖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17:38:20

師古人而不拘泥 師造化而不任誕

——李剛田書印作品讀後

作者:殷燕召

11月13日,“心迹雙清——李剛田書法篆刻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作為著名的書法篆刻家,李剛田先生書印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成就,論者已多。在藝術創作之餘,李剛田先生曾陸續将自己在藝術創作中的感受和認識,著文付梓,稍早有《書印文叢》,繼之有《李剛田談篆刻》,最近是《李剛田書印自說》。卷帙雖簡,實多真誠之論,絕少僞飾。對照這些著述再去觀覽展覽作品,“眼觀”之外,更多了一些能“心讀”之處。

學聖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師古人而不拘泥)1

李剛田評改古印“博山侯家丞”(原印)

學聖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師古人而不拘泥)2

李剛田評改古印“博山侯家丞”(作者改刻)

品讀李剛田書印作品,可以先從師古人說起。李剛田先生自雲喜歡臨帖:“臨帖成了我一種學習方式、休閑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臨帖可以入靜、入神、入化。可以忘憂、忘我、忘世。”無論是展覽中,還是著作裡,都可以見到李剛田先生臨習古人書迹的作品和感悟。從金石銘刻到楚篆漢簡,從南朝書劄到北地摩崖,從宋人法書到明清流風,臨習範圍之廣幾乎貫穿整個書法史。在《“三名展”創作實錄》一文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參考《商周金文摹釋總集》的資料,結合老書家來楚生所臨毛公鼎的藝術特色,創作篆書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四屏的過程,可以視作他師古的具體一例。臨寫漢代張遷碑的篆額,他在上下排列茂密的兩行書迹之間,留下較寬闊的空白,突出寬博之感,這與弘一法師“書迹旁的空白亦有意義”的觀點異曲同工。

圖1

師古,不僅僅是師古人之迹,還師古人之學。作為一名篆刻家,李剛田先生依托《說文解字》,辯證地以古文字學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他注意到,漢代封泥“麻鄉”中,漢人就已經将麻下面的部分寫作“林”,而不是按照《說文》的寫法,将下面寫作“(見圖1)”(音pài)。在《說文》中,“一”與“壹”,“氣”與“氣”,有不同的釋義,但在漢代這些字就已經簡化互通。有一款漢代磚文“道無饑人”的饑字,在篆法上把繁體“飢”字寫為形似的“飤”(飤是飼的意思)字。吳昌碩在“印叟”這方印章中,将“印”字刻成反文,而按照《說文》,反寫的印字恰恰是抑的寫法。嚴格說,“印叟”刻成了“抑叟”。吳昌碩為自己的學生、後來也成為篆刻家的王個簃批改印作,希望他将“個”字刻作繁體的“箇”字。但是,為了追求筆畫簡單而形成的疏密對比,王個簃堅持用了“個”字。李剛田先生正是将古人之迹與古人之學相結合,才體會到要辯證衡量篆刻用字,古今篆法有分别與融合,有時為藝術效果甚至可以不惜用“錯”字。這些都是積學之悟。

有了這些師古的基礎,李剛田先生有了不拘泥的底氣——師古而不拘泥。這在他的篆刻作品中體現尤多。古人對印面是否要故意做出一些殘破斑駁效果,有針鋒相對的意見。在列舉了古人的各種記述文獻後,李剛田先生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說,而是認為當代篆刻,對視覺審美沖擊力的要求在加強,作品形式的變化必然引起技法變化,在印面上求線條和塊面的質感,做印之法必然發揮重要作用。李剛田先生曾經對古代印章三十例進行評改再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這種師古人而不拘泥的态度,在領會藝術傳統精神的基礎上,“膽敢獨造”,把古人作品,變成自己創作的注腳。

這樣不拘泥的創作态度,讓李剛田先生在藝術上進一步探尋對自然狀态的追求,在師古的同時,也注重“師造化”。造化,即指自然。自然不僅僅是山川草木、蟲魚禽獸、衣冠文物的總括,更是一種順應本心,不事雕琢,任意而成的情狀。歐陽修在《唐元結〈陽華岩銘〉跋》中雲:

元結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氣力不足,故少遺韻。君子之欲着于不朽者,有諸其内而見于外者,必得于自然。顔子蕭然卧于陋巷,人莫見其所為,而名高萬世,所謂得之自然也。

歐陽修論述的雖是文章,但是道理同樣通于書法藝術——“不朽”的作品并非刻意求奇得來,而是求諸自然本心,是美好情操的體現。與此類似,李剛田先生談到所謂“筆墨當随時代”,認為“時代”并非刻意求新,刻意張揚,時代特點是自然而然的表現,是客觀存在,不是主觀設計,是當代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當代人審美習慣的自然表現。漢晉唐宋——古人并未刻意标榜其時代,而時代特征自然強烈。有了這樣的審美意識,李剛田先生不囿于某些具體形态,遵從本心進行藝術創作,這恰與歐陽修的主張相合。

然而,強調自我的本心追求藝術,也不代表恣意放縱。魏晉間一些所謂的名士,傲俗自放,常行放任自我的荒誕之事,被後世譏為不量其才,忸怩作态。對此,《世說新語》中專有任誕一章。比之于藝術創作,李剛田先生對類似的任誕,也有警醒。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固然強調抒發性靈,粗頭亂服的天真勝過工藝化的甜熟俗豔。但是,那些看上去的放縱率意,同樣也是小心安排的結果。自然、率真的作品背後,每一次妙手偶得之間,都潛藏着作者長期的良苦用心。如果不下真功夫,以粗劣醜陋充作自然率真,豈不與那些假名士的做派一樣?

學聖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師古人而不拘泥)3

李剛田臨漢張遷碑碑額篆字

李剛田先生自己說,這次展覽“努力在古于今、文人雅意與形式表現、自然書寫與書法創作、境界高遠與儀态自然之間把握一個‘度’,把握度的能力驗證着書法審美水平的高下與創作表現的能力。”師古人而不拘泥,師造化而不任誕,品讀李剛田先生的書印作品,這樣辯證的“度”,似乎就在其中。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3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