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紅崖天書複原圖

紅崖天書複原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13:07:30
引言:

紅崖天書,位于貴州省關嶺縣城東約7.5千米的曬甲山上。它是一面绯紅的石崖,長約100米,高30餘米,遠遠望去很像一幅巨大的紅色橫幅懸挂在曬甲山山頂上,在石崖右方寬10米、高6米的範圍内的紅色岩壁上有十九個褐紅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鑿,了無刻痕,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能依然如故,色澤似新。沒有人認得是古文字?還是神秘字符?因此,被稱為“天書”。發現至今有多種稱呼,如"紅崖碑"、"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稱則為"紅崖古迹"。

“曬甲山即紅岩後一山也,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征曬甲于此”。——《永甯州志》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1

紅崖天書似畫如字,字畫混體,大者如鬥,小者如升,非雕非鑿,如篆如隸,筆勢古樸,結構奇特,排列無序,卻也錯落有緻,像是上古書法家謀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氣"。

紅崖古迹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迹”,關于這部神秘天書,自明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孜孜不倦不斷探索,對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破譯熱潮,成為名噪中外獨具魅力的“紅崖文化”現象。

那麼,山岩上那些奇形怪狀的古怪符号到底是古文字?還是神秘字符?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關于“紅崖天書”都有那些說法?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2

一、與諸葛亮有關

"諸葛碑在紅崖曬甲山懸崖上"。——《永甯州志》

相傳,關嶺縣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的宿營地。當年,蜀軍與孟獲交戰,三變壩陵河敗退紅崖山,安營之後卸甲晾曬山坡上,故此,「紅崖山」又稱「曬甲山」。在壩陵橋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還有許多當年蜀軍屯兵打仗的遺迹,如:孔明塘、關索洞、馬創井、孟獲屯、諸葛營、啞泉等。

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

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

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

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

——《紅崖詩》

《紅崖詩》作于嘉靖二十五年,輯于《黔詩紀略》中,也是有關「紅崖天書」最早文字記載。

《紅崖詩》的作者是邵元善,是一位舉人。他是貴州盤縣人,在貴州生活多年,聽說過諸葛亮的一些事迹,在看到「紅崖天書」後,必然做過一些考證,他的一些見解應該是可信的。邵元善的詩中提到,紅崖天書是當年諸葛亮與當地少數民族舞結盟紀念的一種圖譜。這種說法從明至清數百年,地方志中都有轉述。 因此,「紅崖天書」又稱為「諸葛碑」。

邵元善,在遊山玩水時,寫的《紅崖詩》,讓千古之謎的天書從平平淡淡中脫穎而出,把中華民族的這一偉大古迹首次公諸于世。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3

二、少數民族古文字

清代學者趙之謙根據關嶺地區自古少數民族聚居的特點,提出了天書文字是苗民古語。《貴州通史.金石志》的作者,不僅認為天書是苗民古書,更具體指出是萬彜族古文。

“何時濟火碑重出,漢刻非遙或可搜?”——姚茫艾

詩中的"濟火",就是當年助諸葛亮南征的彜族首領,當今貴州境内彜族的始祖。數年前,貴州大方縣出土了《濟火紀功碑》,碑中書刻乃原始變異的古彜文。這塊古彜文紀功碑的出土,為破解千古之謎的紅崖天書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可惜今天史學界對此碑産生的年代仍然争論不休。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4

三、殷高宗伐鬼方

湘籍學者鄒漢勳認為紅崖天書的内容“當為殷高宗伐鬼方還經其地記功之石,世人因其在諸葛營旁,稱之為“諸葛碑”。鄒漢勳将天書之文訓釋為25個字,破譯為:殷高宗功克鬼方,除暴安良,東還經鹵,這裡的郡長都歸順了,殷高宗又分兵東進義播,南去自由(緬甸)。鄒漢勳從金石學角度指出,紅崖天書結體之古茂,文義之雅奧,非尚質之世,斷不能為,觀其磅礴之氣5,盎已上侪禹碑,下陋秦石”。此結論赢得金石學家潘祖蔭,漢學家祁隽藻的贊許。

因此,紅崖天書又有“殷高宗伐鬼方記功之石”的說法。不過,殷高宗時期,距離現在已經很長時間,然而,紅崖天書發現于明朝時期,那麼在明朝之前為什麼沒有人發現?顯然這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5

四、建文帝讨逆檄文

1999年11月,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發表了他對紅崖天書的最新破譯。紅崖天書是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被朱棣篡奪皇位,逃到貴州後,使用變體組合文字所書寫的讨伐朱棣篡位的檄文。他的譯文:“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戌,甲天下之鳳凰?”

林國恩的說法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贊同。據有關史料記載,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确逃到了貴州某地出家隐居以避災難。

紅崖天書複原圖(神秘的紅崖天書)6

五、天然形成

也有人認為紅崖天書是沉積岩風化形成的,是自然界固有的。關嶺縣一帶在地質史上是寒武紀康滇古陸東面的歇湖區。在遠古時期,大量溶于水或被水沖來的各種礦物質和有機質大量沉澱于湖底,經過許多年的地質變化,水退後,這些沉澱物在風化作用和火山作用下形成了沉積層,再經過不斷的風化改造就變成了,人們傳說中的「紅崖天書」。

結語:“紅岩對白岩,金銀十八擡,誰人識得破,雷打岩去擡秤來。”這首曬甲山附近廣為流傳的民謠。民謠暗含的意思:曬甲山的紅岩對面有一堵白岩,紅岩裡面藏着十八擡金銀,而對面的白岩裡則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誰能夠識破這“紅崖天書”,紅岩就會自動地洞開,就可以去對面的白岩裡取出那把足夠稱量紅岩裡那十八擡金銀的大秤來了。這民謠有些玄虛,可卻暗含着某種頗有意味的東西。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誰能真正地識破“天書”,并得到那十八擡金銀。“天書”成了一個不解之謎,讓人破費心機卻終不得解。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關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曆史的真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