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媂
行星/地球,是我們在宇宙中所知的每種生命形式的故鄉。它的年齡是宇宙的1/3,并且擁有一個重金屬核心和一層薄薄的表層,這個表層包裹能讓我們呼吸的空氣、廣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宏偉的山脈、淡水、河流、溪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層。
我們的故鄉是如何形成的?46億年前,地球從死亡恒星的殘骸中誕生,也就是超新星爆發後氣體雲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且混亂的氣體雲團,,氣體雲團的中心變得越來越密集,由此形成了吸積盤,小粒子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越來越大的物體,直到它們形成了我們稱之為“行星”的物體,這一過程持續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年,直至形成一個完整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是一個炎熱的火球, 其中地幔的溫度比較高,在地幔之中有無數的岩石,這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矽酸鹽和水分,我們的故鄉不斷被其它小行星撞擊,到處充斥着由熔岩組成的海洋和有毒的氣體,經過一個漫長的歲月,地球冷卻了,地球内部的水被蒸發到地球表面,然後通過下雨的方式再次回到地球表面,有些水被再次蒸發形成了“雲”。數百萬顆小行星給我們的星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水,因此,
地球逐漸冷卻下來,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外殼,但在地球内部,熾熱的岩石繼續膨脹流動,從内部向地殼移動并将其分成小塊,這個過程叫做“闆塊構造”,而且現在也在繼續移動。
圖解:早期地球
地球的橫截面
圖解:地球結構示意圖
當從地球的橫截面上看,地球分為3個部分:地殼、地幔、地核。
我們所站的地方是地表,它的厚度約為30公裡,地表之下是地殼,在地殼之下是地幔,這是一個多岩石的矽酸鹽外殼,大約厚2900公裡,地幔之下是地核。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組成
上地幔也有分層,它的上半部是承載着地殼的黏質,被稱之為“岩石圈”,下半部大多是由固體的材料組成,流運性較差,稱之為“軟流圈”。
下地幔深度達到地球的外核。
地核:分為外核和内核
地球外核是由鐵和鎳組成的液體層,大約厚度2169公裡,溫度從4000℃(7232 ℉)到5700℃(10292℉)。
外核之下就是内核,它主要由固體組成,是一個鐵鎳合金的合成元素,半徑約1200公裡,相當于月球體積70%的球體,溫度達到了驚人的5982℃,比太陽表面還要高426.7℃,至于太陽中心核的溫度是15000000℃。地球的内核正在每秒1毫米的速度緩慢成長(膨脹)。
圖解:地球結構
地磁場地磁場,它在無形中保護着地球,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現象,它轉移了來自太陽和其他來源的高能粒子,給地球上的環境帶來了穩定的環境,讓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減少。為什麼會存在呢?
事實上,它與地球的核心有關,在金屬球的裡面,巨大的電流以複雜的模式流動,流動會産生磁場,這種穩定狀态本身是符合電動力學的,磁場會根據電動力學定律自我穩定。
空氣
空氣主要由氮、氧、氩、二氧化碳、水蒸氣少量其他氣體組成,而空氣也有分層:
地球上所有的“水體積”與地球體積占比率
地球表面是70%的水和30%的土地。
97.3%的水是鹽水,隻有2.5%是淡水。
淡水中69%是冰和雪,30%是地下水,剩下1%構成剩餘的水。但即1%這一小部分大多是冰,我們可以直接使用隻是湖泊水和河流的水,實際上隻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儲存在生物體内的水則是更小的一部分。
結語
人類隻存在了20萬年,是地球曆史的0.004%,而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潮濕的薄層裡,濕潤的岩石上,我們稱之為“陸地”。地球,它是宇宙演化最成功的産物。地球,它是宇宙形成和毀滅的見證者。地球,它是在偶然的特定條件下,通過宇宙法則和随機事件的最終演化結果。
作者:黃媂
歡迎關注互相學習。
#科學有真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