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凱翻看古城門、城牆資料。□劉麗 攝
姑蘇區雙塔街道翠園新村居民姚凱退休前,曾積極參與蘇州城門、城牆的保護工作。聊起當年那段歲月,88歲的姚凱至今記憶猶新。
在他印象中,改革開放初期,隻有金門和盤門的城門位置确定,蘇州大部分城門和城牆隻能用殘垣斷壁來形容。“保存比較完整的隻有盤門,連着盤門的城牆大概有百米左右。”姚凱說,盤門是現在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陸并列古城門,有一個在水中的水城門,還有一個在陸地上的陸城門。
1982年,蘇州市從相關單位抽調人員成立政府文物調查組,負責對蘇州的文物進行普查。時任蘇州市文管會辦公室主任的姚凱,被任命為調查組組長。多年負責文管工作的他,深知調查組的重要職責。“這個調查組的職責就是保護文物,保護好城門、城牆是古城保護工作的重要部分。”他說。
上世紀80年代初,古城保護條件艱苦。城門、城牆保護的相關工作是靠調查組工作人員摸索着去做的。工作人員到檔案館查閱資料,将各朝各代有關蘇州城門、城牆的記載記錄下來進行研究,“調查組裡有文物保護方面專家,還有文史方面專家,大家一起讨論。”姚凱說。由于相關資料不全面,他們便結合史料深入到周邊居民家中,搜尋老輩人的記憶和傳說。調查組成員每天早出晚歸,在蘇州城中奔走,尋找古城門、城牆舊址。“那時候全靠兩條腿跑,但沒有一個人喊辛苦。”姚凱說,每一個人都對城門、城牆充滿感情,格外重視肩上的責任。
“胥門舊址就是我們找到的。”談起胥門,姚凱的臉上滿是自豪。“當年,通過翻閱史書和遺留資料,我們确定了胥門的大概位置。”姚凱說。于是,他帶着小組成員開始尋找胥門。起初,在萬年橋附近怎麼也找不到老胥門痕迹。後來,他們找到附近的一處流浪者聚集區,“能夠看到沿牆搭建着一排蘆葦棚,背後的牆面相當破舊。”姚凱說,他們走進蘆葦棚挨家挨戶走訪,在一戶人家中發現一個很大的洞。經過現場反複勘察,反複核對曆史檔案,調查組最終确認這裡就是胥門。于是,調查組彙報上級領導,在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胥門舊址被發現并保護起來。
随着古城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蘇州古城的城門、城牆,曆經幾次修複,最終形成今天的格局。城門、城牆讓人們能夠在休閑中時刻感受到吳文化的曆史底蘊。姚凱說,退休後,他偶爾會到各大城門看看,畢竟那裡是他曾經奮鬥過的地方。“看到許多蘇州人還有遊客特地來看城門、城牆,我的内心無比激動。”見證了胥門、阊門等老城門的變遷,姚凱覺得自己此生無悔。
來源:蘇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