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小才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過:“閱讀是一座可以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物質生活需要相應的經濟支撐,難免會在各個層面分出層次。而讀書,作為一種精神生活,則簡單得多。一個人,隻要自己願意,無論物質條件如何,都可以終生與書香為伴。
關于讀書,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有個精妙的形容:“讀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交朋友。”
正值2020上海書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帶來又一批文學藝術領域的好書。它們或用雙腳和文字丈量祖國文化脈絡,或誠實記錄當代生活,或充滿奇幻磅礴的想象,或探究藝術的真谛……每一本都能為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提供精神發育的養料。
願從書中獲取的精神力量,能讓你超越當下生活,從容應對世間萬狀。
上下五千年,我們從這些書裡讀懂中國
私以為讀書這事兒中國人可能是最有話語權的,不光是因為咱們老祖宗發明了造書的紙,更是因為中國曆史上一直存在着一個重要的讀書場所——書院。
書院是我國曆史上具有豐富内涵的文化載體,在教育之外,還承載着書籍流傳、文明傳承以及曆史人物的出處命運等深厚内涵。
《書院尋蹤》是著名藏書家、古籍版本專家韋力2020年首本和讀者見面的書。他這樣介紹:“這是一本将遊記、掌故、史料結合在一起的書,不會因為純粹的遊記性顯得過于寡淡,也不會因為史料性過濃而喪失閱讀的愉悅感。通過系統、專門地介紹各地書院的藏書、讓讀者去理解藏書的意義,才是書院的‘正根兒’。”
在《書院尋蹤》裡,韋力把自己耗時七年、履蹤九州,親身尋訪古代書院的所見所聞分享給讀者。
全書包括北京金台書院、河北蓮池書院、山西石芸軒書院、長沙嶽麓書院、浙江萬松書院、浙江紫陽書院、陝西正誼書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書院遺址的尋訪劄記。在57篇遊記中,作者着意考訂相關史實掌故,描述相關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書院藏書、刻書及書籍流傳遞藏脈絡,文筆生動,引人入勝。
“古代書院分官辦和私辦兩種,私人書院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官辦的到唐玄宗那會兒才出現。”
談起書院,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先生帶着一群稚子,搖頭晃腦地讀四書五經。但其實,古代書院的藏書功能是大于教學功能的。
“書院藏書具備了公共圖書館的雛形,因為它是對外開放的……随着藏書的豐富,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集中到書院學習,在讨論過程中,大家對各種問題各抒己見,書院也因此慢慢成為研學的地方。”
就這樣,這些坐落在山間村間的小書院在歲月中一代代傳承,把中華大地上的思想花火、文化底蘊保留,供後人追憶敬重。
同樣是傳播傳統文化,今年夏天,上海人民出版社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一套“江南文化叢書”,追憶傳統生活中的文化感與匠心,打造一座屬于你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叢書選取江南書畫、雕刻、染織繡、印章、陶瓷等藝術門類從遠古直至近代的各個時期的國寶珍品,講述其曆史淵源、藝術特色、流傳轶事,以生動的叙述,全彩的畫面,将這一顆顆璀璨的藝術明珠一一串起,也串起了這一套老少皆宜、賞心悅目的江南最美藝術史。
五本書皆以地域為視角,以曆史人文為背景,史料嚴謹翔實,包含衆多珍貴博物館藏文物和珍貴介紹。
比如《江南書畫》一冊,書中自西晉陸機《平複帖》卷講起,直至現代吳湖帆《層岩積翠圖》軸終,選取35個主題、36件江南地區曆代書畫家的傳世名作,講述其誕生,記錄其流轉,闡釋其風格,解讀其意蘊,對作品背後作者的生平經曆與文化影響也着墨甚多。
還有我們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穿衣。《江南染織繡》一冊以缂絲畫、書畫繡、藥斑布、绫羅錦緞等為分類,精選22件代表作品,如南宋朱克柔缂絲蓮塘乳鴨圖、明缂絲群仙拱壽圖和江南織造款識絲綢匹料等,不僅記叙其來龍去脈,更述及這一類的發展進程。
叢書的五位作者,來自上海博物館相關專業部門,均為各自領域的青年專家。
叢書特聘“中國最美圖書”設計師擔任整體視覺設計及内文設計,由12次問鼎美國班尼獎(被譽為全球印刷界的“奧斯卡”獎)的國内頂尖印刷企業——雅昌印務精印,使叢書得到最美的呈現。
探究了傳統文化之後,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當下的中國。
王笛是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他把自己30年來的對成都的研究成果,寫成這本《顯微鏡下的成都》。
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新一線城市的種子選手,成都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于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
這本《顯微鏡下的成都》就填補了這個空白。全書以普通民衆的視角,将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将作為具體個案,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書裡沒有大人物,以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為主人公,刻畫了小人物元氣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将無名之輩的鮮活生命寫入曆史舞台,再現長期為人忽略的普通民衆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集中成果展示,《顯微鏡下的成都》鈎沉檔案、小說、竹枝詞、地方志、口述史,綜合中日美三國文獻,在編選時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王笛與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訪談,形成了兩代學者之間的代際對話。
書稿還選入了數十幅珍貴圖片資料,大部分均首次作為史料披露及使用。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使一個西南内陸地區的文化風貌躍然紙上。同時,該書第四部分關于麻将的研究也是首次結集出版。
通過這種有情的叙事史,人們得以獲得了一種由當代向過去回溯,由地方見大中國的視角。
國際文壇大師重磅新推,國内青年作家後浪奔湧
對于文學發燒友來說,每年上海書展最值得期待的莫過于“上海國際文學周”。
2020年是“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十歲生日,今年的主題定為“萬水千山”,寓意在2020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縱然相隔萬水千山,人們對文學的熱愛、對彼此的惦念依然不斷。
在衆多文學風格中,最刺激的莫過于懸疑小說。說起好看的間諜小說,少不了英國國寶級作家約翰·勒卡雷的成名作《柏林諜影》,格雷漢姆·格林認為這是“最好的間諜小說”,改編成電影後,張愛玲不吝贊美,稱其“搬到銀幕也是名片”。
2005年,《柏林諜影》摘得英國推理作家協會評出的“50年最佳”,足證其經久不衰的魅力。一代代讀者為這個故事灑淚唏噓,作者本人也始終牽挂着那段諜報往事。在85歲時,勒卡雷推出了該書的續篇——《間諜的遺産》。
《間諜的遺産》以史邁利的“左膀右臂”彼得·吉勒姆的視角展開,故事開頭,吉勒姆在法國過着安逸的隐居生活,但他作為間諜的過去如一團陰雲揮之不去。一天,一封密函把他緊急召回倫敦。吉勒姆震驚地發現,這次要面對的不是敵人,而是昔日同僚的後裔。吉勒姆回溯記憶深處,不得不去直面他不願道出的秘密……
這是“史邁利系列”的第九本,也是收官之作。勒卡雷在書中寫道:“對曆史遺留問題互相推诿是眼下的民憤集中點,是新流行的全民運動。當今清白無辜的一代,對抗有罪的你們那一代。誰将償還我們父輩犯下的罪孽?即使所做的事情在當年的情境下根本稱不上罪孽?”在書中,當真相越來越近時,勒卡雷的人物流露出了鮮明的間諜特質:“當真相攆上你時,不要逞英雄,快逃。”
同樣是曾搬到大銀幕上的作品,同樣是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剛多林的陷落》則呈現了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奇幻王國。
衆所周知,享譽世界的電影《指環王》隻是J.R.R.托爾金打造的中洲世界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想一窺全貌,那就不能錯過這本《剛多林的陷落》。
繼《貝倫與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後,《剛多林的陷落》作為中洲遠古時代的三大傳說最終章,見證了中洲世界第一紀元最終走向終結。
《剛多林的陷落》講述圖奧在剛多林的旅居生活、他與伊綴爾·凱勒布琳達爾的結合、埃雅仁迪爾的出生、邁格林的背叛、城邦的陷落和幸存者的逃離等。
該故事在托爾金對第一紀元的想象中處于核心地位。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收錄的各版文稿中分支衆多的複雜叙述,了解中洲是如何步向第一紀元終結的。在《剛多林的陷落》裡,讀者也可以看到J.R.R.托爾金對他所構思的這段曆史的觀念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水落石出。
這是克裡斯托弗·托爾金生前整理出版的最後一部中洲作品,傳說既是《指環王》宏大背景的組成部分,更是《精靈寶鑽》必不可少的基石。
除了國際文壇大師,中國新生代作家的實力也不容小觑。
80後作家甫躍輝的《萬重山》記錄一代外省青年的成長掙紮。書中收錄甫躍輝近年來創作的17篇中短篇小說,主人公多是從農村到大都市求學、謀生。随着經曆考大學、找工作等人生節點,他們體驗着生活方式的劇變。大都市作為欲望的載體,提供給他們優化生活的機會,也為他們帶來了被改變的風險。
你會發現,不僅僅在奇幻世界裡,人類在現實世界裡的異化,同樣值得關注。
還有80後作家淡豹的第一部小說集——《美滿》。名為美滿,實則破碎。全書收錄了九篇關于家庭的中短篇小說。有出走的道士、喪偶的中年女人、孤單的地質學者、手持白金卡的環球旅行家……這些各式各樣的人對“家”愛恨交織,有逃避遠走,也有寄托渴望,圍繞着家與幸福,做出或積極或消極的努力。
家是最小的社會組織單位,我們都生長于其中,年歲漸長後,需要決定是否重新投入其中。作者用一系列故事切入家庭這個無法用簡單價值判斷的重大話題——在人海中打撈生活的碎片,用現實的星星點點去注解幻想。
“這些小說,裡面出現‘黑頭’五次,‘尼采’和‘阿爾都塞’各一次,‘鼻毛’兩次,‘洗牙’兩次,還有一些想得很多的人。”
生活的藝術,賦予物件靈魂
走出文學樂土,來看看身邊的世界。
你留心過你的周遭嗎?小到一張紙片,大到一幢建築,它們身上都滿載着故事,沉澱着人類的曆史、想法、情感。
而賦予它們這般使命的那個東西,叫做藝術。
物品與藝術相互成就,建構着你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目光所及、雙手所觸,無一不是人類情感與大自然、設計材料的對話。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和攝影師小林紀雄,花了10多年,前後兩次采訪了近30位日本著名藝術家、設計師、民藝家,帶着對“紙是否會逐漸消失”的憂思請他們分享最喜歡的一種紙,也分享背後的故事,寫成這本《紙神》,被稱為紙業大國的日本寫給所有愛紙之人的情書。
這本書裡有各種形态的紙,它們是明信片,是包裝袋,是牛奶瓶上的紙蓋,是厚度樣書,是信封裁邊,是相片,是名片,是入場券,是紙币,是廣告海報。
這裡也有各類堅持自我的人:收集衛生卷紙包裝的美術教授、在記事本上“放養”信息的編輯、辭職種樹造紙的年輕白領、把異國車票挂在牆上的攝影師、用硫酸紙畫下庭園設計圖的禅僧、批評年輕人太保守的83歲高齡的殿堂級設計師。
這裡還有各種形态的人生:它們是兒子悄悄寫給父親的信;是平民生活區裡艱難維持的活字印刷所;是意大利書匠為日本知己特制的手工筆記本;是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畫家在冷清畫材店偶遇的人生導師。
你會發現,紙展示了人們真切生活的痕迹。人與紙的關系并不全然美妙和諧,有時互相成全,有時互相折磨,但無一不是羁絆深刻,難舍難分。
紙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紙的尊嚴,也是人的尊嚴。
低頭研究完小紙片,擡頭看看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恢弘建築——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巨人”約翰·羅斯金的代表作《建築七燈》。
作為狄更斯的同時代人,約翰·羅斯金被視為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領域都建樹頗豐,普魯斯特甚至為了翻譯他的作品而決定學習英語。
《建築七燈》是一部關于哥特式建築的著作,在完成此書之前,羅斯金已經寫下了被英國文壇廣泛認可的《現代畫家》(第一卷)。1844年起,他遊曆意大利,對其古建築進行細緻考察,深受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大師的啟迪和影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建築七燈》。
在書中,他歸納出建築的七大原則:“犧牲原則”“真理原則”“權力原則”“美的原則”“生命原則”“記憶原則”和“順從原則”,為後世的很多建築和設計提供了靈感。在書中,他對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盧卡和錫耶納的古建築進行細緻考察,以宗教、真實、力量、美麗、生命、記憶和規條七個主題闡述建築營造。
羅斯金論證的是人類營造史的普遍性法則,這些法則來自古代工匠對自然的領悟,對材質的把握,以及比例、尺度和色彩的恒久原則。它們絲毫不因為技術的進步而失去其價值,時至今日,對建築業依然有深遠的影響力。
維多利亞時代中期是英國的“黃金時代”。英國人均國民收入增長近半,中産階級逐漸興起,共同塑造了一種中産階級的趣味和生活方式。因此,你會從這本書中看到建築背後的工業進步、人們思潮的變化、宗教對思想的塑造、世俗精神對宗教的影響……
正如該書第七章結尾所說:“如果我聽到衆人對新近來臨的世俗的科學以及世俗的激情歡欣雀躍,我也将微笑,仿佛我們又處在了一日之始,地平線上的黎明曙光之中伴有雷電閃爍。”
文學之于人類,如同翅膀之于鳥兒。
人類的思想借着它得以傳達,人類的靈魂随着這翅膀飛翔并傳遞下去。
願你也能借着一本本好書,擁有翩翩飛舞的超能力。(本版所用圖片均由出版社提供)(謝小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