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搶我東西,還打我。”看弟弟嚎啕大哭,媽媽趕緊去哄弟弟,緊接着又去批評哥哥,“你是老大,弟弟比你小,你要讓着弟弟。”。
然後,在兄弟倆面前制定規則,卻發現規則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力。沒過多久,同樣的情景再次上演。
相信二胎家庭,對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開放,好的一面是這一代孩子不再孤孤單單地長大,有了兄弟姐妹的陪伴。壞的一面是兄弟姐妹間一天一小鬧,三天一大鬧,光處理他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就已經讓爸爸媽媽心力交瘁。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就像陰晴不定的天氣,關系好時,膩歪得像一個人,鬧翻的時候,像生死仇家必須要打一架才算完。
懂家先生看來,孩子們看似是在争奪一件具體的物品,其實是在争奪父母的關注。歸根結底,是争寵。
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容不得父母插手過多,因為一旦方法有些偏頗,就會在孩子心中埋下新的隐患。那麼,孩子之間鬧翻,家長該如何調節?
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動怒,更不能動手打孩子。在這個前提下,父母做好三件事,孩子之間的争鬥自己就會慢慢熄火。
1、父母離場
當看到孩子之間爆發了沖突引發争鬥時,父母離開“戰争”現場。因為孩子之間的很多争鬥,往往是為了争奪父母的關注,當父母離場了,他們就失去了争鬥的目标,沒有了舞台也就沒有了“展現”的動力,争鬥往往就自然而然的平息了。
2、不幹預,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
前段時間,抖音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視頻,姐姐和弟弟因一件事,引發了大戰,打得那叫一個“激烈”,完全沒有了平時的親密無間。此時,爸爸也在客廳,他沒有喝止,也沒有拉偏架,而是在一旁沉默地觀察,不幹預,還時不時閃身躲避以免被“戰火”燒到。
事後,爸爸說,一旦制止,姐弟倆就都覺得爸爸偏心對方,索性就讓他們自己解決。
孩子争鬥時,家長不幹預,不制止的行為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号,你們自己的争鬥,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3、用輕松的方式引導孩子走出争鬥
孩子正在争鬥時,爸爸媽媽可以帶點幽默或不以為然的語氣跟他們溝通,比如
打架可以,但是客廳空間太小了,影響你們發揮,要打去外面打。
掏出手機,打開相機,“你們繼續,我拍個視頻發圈。”
家長不以為然的态度讓孩子們覺得。今天這個矛盾好像也沒有大到一定要争鬥的地步,慢慢就熄火了。而且爸爸媽媽略帶輕松、幽默的語氣特别容易改變孩子争鬥的性質,甚至可以轉變為新的開心遊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