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22:58:32

曾于裡

影視圈不少朋友在吐槽《導演請指教》,還以為多難看呢。事實上,如果從綜藝制作的角度來看,《導演請指教》一波三折,沖突不斷,可看性有了,話題度也有了。但我又能理解朋友的吐槽,因為把先導片和第一期看了之後,筆者的第一反應是火大,也很想吐槽。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1

《導演請指教》海報

電影行業存在的幾個層面的問題,都經由《導演請指教》暴露出來了。如果有人問,為什麼爛片這麼多啊,你可以指路他看看《導演請指教》這一期。

節目号稱要“打造影視行業微縮圖鑒”,就爛片的誕生角度看,它是做到了。當然話不能說死,隻能期待後續節目能翻盤。

資方:給不缺機會的人機會

作為導演競技真人秀,《導演請指教》在宣發上反複提到的一點是,“基于新人導演所面臨的行業生态以及時代責任,希望盡綿薄之力,為優秀的導演搭建一個平台,讓創作的價值被更多人看到”。有調研稱,33%左右的新人導演在啟動自己處女作時,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自己以及親人的存款。

也就是說,要給新人導演機會。所以節目給資金、給演員、給平台,讓導演們可以安心拍片。隻不過16個導演的名單一出來,就會發現,很大一部分跟“新人導演”關系不大,并不缺資源。

關錦鵬這種功成名就的,應該坐制作人席位;吳鎮宇、韓雪、蔡康永、包貝爾、梁龍、吳中天等人是跨界,他們如果想拍片,會比其他新人容易太多,比如包貝爾已經有導演作品進入院線;甯元元、王文也、德格娜這樣的“圈二代”,起點不低;畢志飛、相國強,本身就是學院派,也都有導演經曆,這些都是“優勢”;真正稱得上有一定能力但需要一些機會的,就曾贈、錢甯黃、王暘、王一淳等人。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2

16個導演名單

可以理解節目需要一些有熱度、有話題度的導演,但如今的選人策略,恰恰折射了中國電影資本的投資思維——“圈子化”。進入商業資本的圈子,有人脈,有話題度,就更容易得到青睐,獲得機會。一些真正新銳的導演,反而無法得到節目組的邀約。

導演:或無主見或太自戀

導演是影視創作的核心人物,他是領導者,得統攝全局,得鎮得住所有人。導演可以有脾氣,但更得有能耐。

《導演請指教》讓我們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導演。他是好好先生。他不亂發脾氣。他不強勢。他尊重演員……好了,吹不下去了。他其實就是吳鎮宇錯認為的那種導演,“導演是最不需要專業技能的,導演可以懂打燈,不懂打燈也可以,不懂寫劇本,可以不懂攝影,不懂配樂的崗位。你隻是提供一個輸出的概念,讓大家來幫你完成就行”。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3

吳鎮宇的一家之言

至少在短片呈現裡,畢志飛是這樣的。不錯的美術置景是人家搞好的,他隻不過是去“視察”了一下;他對劇本沒信心,對演員說“你們覺得哪不合适,真的可以改”;讓演員把人物脈絡聊出來,演員直接說“導演,這個應該你來告訴我們”;讓演員走戲,沒帶器具他也沒看,演員一個勁地說“這樣沒有意義”;都快開拍了,人物之間的關系他還厘不太清,得靠身邊人提醒……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4

導演請演員“說戲”

《新小城之春》技術層面有基本的電影感,更多是後期配合的功勞,導演的意志并沒有充分的體現。或者說,沒導演在,演員美術攝影等人,也能自個配合着把戲給拍了。

畢志飛不是多數,導演一般有強大的自我意志,敝帚自珍是一定的。但無論如何,在電影推向市場後,導演不能将自我的意志淩駕于觀衆之上,隻接受觀衆贊美,否認批評。

在北電攝影系任教的相國強,他執導的《哪吒鬧海》并沒有得到現場評委和觀衆的太多好評,彈幕上也是差評居多,有人吐槽道“出走半生幹行活,歸來仍是學生作業”。

相國強不認可現場觀衆的批評,他有權申辯。不過,我們發現導演表現出對“看不懂”的評委和觀衆的某種“不屑”。對于批評意見,導演的态度是,“他看不到(我深刻的東西)”,“這個片子還挺深的,他們沒有理解這個片子”;他很自信“如果你能客觀放到網上,它肯定會火的”;當對手的好評度比較高時,他認為别人是“更适合大衆的讨巧型去觀影”……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5

導演,并沒有火哦

電影終究是要面向觀衆,觀衆花費時間和金錢到影院看電影,他們有權利表達不喜歡。面對差評,導演會覺得郁悶,但不能有“受害者心态”,也不能有“看不起觀衆”的精神勝利法,因為如果導演本身就“半桶水”水平,這意味着對觀衆意見的隔絕,意味着失去改善的可能。在真的好東西面前,觀衆是有基本共識的,失去觀衆支持,拍片就是自娛自樂。

《導演請指教》暴露了導演層面的問題:或是沒辦法很好履行導演的責任,或是自我又自戀,不願接納不同意見和誠懇的批評。

影評人:護犢子與“爹味”

評論也是電影行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節目中不少同行的表現來看,很讓人失望,折射了電影評論圈的種種怪現狀。

一種是圈子内的互捧、護犢子。比如相國強并未獲得好評,但他在北電的一名同事(利益相關)就站出來說,“相國強導演他是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的,我敢保證地說一句話,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技術上面不會成為問題”。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6

竟然還有如此标準

什麼時候專業院校畢業的,就代表技術沒問題了?中國多少爛片的團隊,不都是來自專業院校嗎?想當初,畢志飛的《逐夢演藝圈》開研讨會,也有一堆學院派導演誇呢。

還好郝蕾很快給回擊了,技術就擺在觀衆面前,“從專業學校畢業了,拍得很爛的,改了行的多得是,這不是一個評判标準”。

另一種也是影評人該警惕的,即建立在文化資本基礎上的“爹味”。比如看的電影足夠多了,理論知識足夠多了,就認為自己的審美最高級,自己對電影的領悟最深刻,自己最牛。

專業知識、觀影儲備的确是影評人的優勢,但影評的職能是“交流”,跟導演“交流”,并搭建觀衆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平台。哪怕是很激烈的批評文字,都應該是一種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的論證,而不是我比你牛了,我就能指導你、就能瞧不起你、就能攻擊你的“爹味”。

慶幸節目請來了幾個女性影評人,不然這男性影評人的“爹味”實在有些沖。畢志飛可以批評,但揪着畢志飛“掉書袋”,跟人家談中國電影史,揪着幾個常見鏡頭就大談這是黑色電影、好萊塢電影的拍法雲雲,這不是尊重導演、面向觀衆,深入淺出、你來我往的對話,而像是畢業答辯上,導師高高在上的“說教”。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7

有點“心疼”台上的畢志飛

影評人對于文藝片有濾鏡是很正常的,但節目現場時不時直接甩出類似“王晶不做王家衛”這樣踩一捧一的說法,也是足夠讓人吃驚。商業片和文藝片隻是屬性不同,沒有高低之分,文藝片的探索實驗甚至要建立在商業片繁榮的基礎上,就像陳祉希說願意投資三五十萬給梁龍拍實驗短片,她從商業片那裡賺到錢了,她虧得起了。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8

何必踩商業片呢

大多數觀衆更喜歡商業片,這不是說大衆“審美差”,這就是人性使然,全世界都一個樣,電影本身就是娛樂工業,沒什麼好“悲哀”的。當然,文藝片承擔着電影探索與創新的功能,影評人希望文藝片能夠面向更大的市場,得到更多觀衆的支持,這種心理很正常。這也是影評人的工作之一,通過平等的、循循善誘的交流,鼓勵觀衆多給文藝片機會。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9

您言重了

觀衆需要審美上的訓練和引導,這不意味着,影評人是“高人一等”的,不是你說好觀衆才能說好,你說不好觀衆就不能說好,盡信書不如無書,何況是良莠不齊的影評人。所以,有影評人說“我們要告訴你,你們才能從正确的入口進,才能從正确出口出”,筆者并不贊成這種略帶“爹味”的指導。

如何看懂一部爛片(爛片怎麼那麼多)10

不必人為地設置觀影門檻

要相信觀衆基本的審美判斷,觀衆并非好壞不分。影評人不過是将觀衆感性上模糊的“好”或“不好”,予以理性地明晰,或者給予觀衆感性上的“不好”另外一種不同的解讀,消除觀衆對作品的“誤會”:以便觀衆形成自己的審美體系,并在之後的審美活動中更主動、更有效、更具體。

《導演請指教》看了讓有些火大,因為它的的确确真實反映了電影圈存在的某些問題:資本把機會給那些不缺機會的人,導演要麼能力不夠要麼自以為是,影評人有的瞧不起導演有的瞧不起觀衆……一個個都以為自己特牛,難道電影隻是圈内人自個玩?

看了下一期預告,火花四濺、涕泗橫流。如果節目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存在問題的一次自我揭示,并能夠在後續節目中不斷改善,那麼它也是有意義的。如果隻是一個看了讓人火大的節目,就不必給自己添堵了。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