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渲染春節氣氛的無疑是點亮這片土地的各種燈籠,這個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光明使者,把人們對新年的慶祝一直延伸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幾乎是專為這種東方之燈而設的節日。
中國的燈籠種類太多,形狀各異,所用的材質也五花八門,不管燈籠形制和材料是精緻或粗鄙,它的使命都離不開驅散黑暗,照亮前路,寄寓光明和希望。
杭州禦街上制作羊角燈籠的工人
但要說起中國有名的燈籠,可能沒有多少人能說得上來,但是要說起這個著名的景點,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就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而“三潭印月”景色的主要部分,就是這三個美了西湖近千年的石燈籠。
以三潭印月景色設計的logo
說起石燈籠,我們就會想到那遍布日本園林和寺廟中的造景小品,于是很多人便認為這種石燈籠是源自日本。作家冰心在她的《我走過的路》中有一篇描寫日本風景的文中寫道:“奈良非常美麗,……我曾留意觀察過日本的寺院和庭園,基本上什麼地方都能看到石燈籠,據說這石燈籠是從印度傳來的,于是便聯想起中國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三個石燈籠……”
日本石燈籠
石燈籠最初是用作佛前供燈之用,它的形狀與另一佛教建築相似,那就是佛塔,佛塔是用作供奉佛教的經文佛像的,它們都是随着佛教的傳入,一道從印度進入了中國,後來經由朝鮮傳入日本,在日本大量運用在園林小品中,石燈籠和佛塔逐漸從佛教轉入世俗化。
西湖上的石燈籠
而“三潭印月”的這三個石燈籠的來曆,要尋根又要尋到西湖的代言人之一,宋朝的蘇東坡那裡去了。他在杭州疏浚西湖時,不但留下了蘇堤,還在堤外水深之處立下了這三個石燈籠,目的是警示人們,不要到這三個石燈籠标定的範圍内養殖菱角。宋朝實在是古代文人們最幸福的朝代,想象力也極為豐富,一個具有實用性的建築,被遊湖的墨客們發現了湖中倒影和月亮的關系而有了審美價值,于是名其為“三潭映月”,後康熙帝把“映”改成了“印”,成了“三潭印月”。
清康熙《杭城西湖江幹湖墅圖》
清乾隆《禦覽西湖勝景新増美景全圖》
從宋時的“三潭映月”到今天的“三潭印月”,景緻也是幾度變換,蘇東坡始建之石燈籠,到了明代,隻剩下三個基座。明代高濂所著的《四時幽賞錄》中就有描寫此處景色,“春時看春草,秋時聽落雁”。至楊孟瑛治理西湖時,連基座也鏟幹淨了。明萬曆年間,當時的縣令聶心湯重建了三座石燈籠,遠遠望去,仿佛一隻香爐倒扣在湖底,露出香爐的三足,杭州人由此而把西湖的淤泥稱作香灰泥。
明 高濂《四時幽賞錄》
“三潭印月”景色最美的時候無疑是中秋之夜,三座石燈籠内點上蠟燭,燭光從每個燈籠周圍的五個圓孔散出,倒映入水中,月影石影燈影相映成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