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映
最近翻閱曆史資料,無意中發現一幅香港木屐店的照片,看起來頗具規模,木屐的種類繁多。
舊時的香港,應該是有不少屐店的,現在都消失了,而且連影像都沒留下幾張。現在當然還有人着木屐,但多數是“古老當時興”的日式木屐。
客家人對木屐有着不解情結。舊時候進進出出香港的華僑,都會在土特産雜貨店買木屐,因為木屐不僅是土特産,更是客家印象的參照物,新界的墟鎮集市,都有木屐可買。别以為木屐老土,如果留意香港百年前後的老照片,村民窮得沒鞋穿,光腳趴趴走的情景并不罕見。
遲至筆者幼時的記憶,在梅州還穿過印花的木屐上機關幼稚園。那時候“機關”一詞似乎很時興,有機關食堂、機關宿舍、機關大院,等等。粵東客家聚居區的人們,時常是穿草鞋上山砍柴或光腳下地幹活的,腳底能結出一層厚厚的繭。在家最常穿的鞋,就是木屐。
上古時期的人類,光腳狩獵,在叢林中箭步如飛,冰天雪地則用獸皮裹腳。三千多年前,《周易》出現了“履”字,這是鞋作為中國起居文化的開始,在曆史的流變中出珍了草葛、布帛、原木、皮革、塑膠等不同材質。
木屐最初盛行于春秋時期。到了漢代,布帛鞋開始出現。在魏晉,木屐開始成為一種時尚,不僅在家穿,出門旅途也穿,當時謝玄為了旅遊還專門發明了一種木屐,後人稱為“謝公屐”。
中原漢人南遷,把木屐也帶到贛、閩、粵山區。客家人習慣穿木屐招搖過市,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由于南方山地雨水充沛,穿木屐不僅幹爽,且通風透氣,可以有效防止“香港腳”。
客家最傳統的木屐都是手工的,鞋面通常用車輪内胎剪栽而成船篷形,并用小鐵釘固定在桐木做成的鞋面。木屐的款式後來多了花樣,有棕屐、布屐、皮屐,也有人作畫,用漆在木屐的鞋面畫描各式生動圖案。
花屐甚至融入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新娘一定要備兩雙紅木屐作為嫁妝,于迎親時送抵男方家。舊時候客家人有“千石萬石(糧),不如床下兩雙屐”之說,可見婚姻幸福美滿,比什麼都重要。據聞舊時候做母親的還會私下叮囑準備出嫁的女兒,在洞房花燭夜,要把木屐或鞋子壓在新郎的木屐或鞋子上。未來的日子,夫婿就會聽話了。
制作傳統客家木屐的店鋪,在香港是徹底消失了。但是筆者在新加坡的馬六甲、馬來西亞的槟城,以及台灣,還能見到傳統手工的木屐作坊。
筆者多年前回鄉探親,一家名叫“南門木屐”的老字号還在。店東張炎生大約屆古稀之年的。這間小店坐落在梅城老街淩風西路,是電影上常常能見到的充滿嶺南特色的騎樓式老鋪。一截黑色木墩,在十多平方米的店面顯得不成比例的巨大,上面布滿了鐵釘劃痕。這是釘制木屐的平台,是張家三代做這個行當的鎮店之寶。
大半個世紀風雨不改,雖然顯得滄桑老邁,卻見證了客家童叟婦孺穿着木屐穿街過巷的昔日光華。疫情肆虐轉眼快三年了,不知老鋪子如今是否安在?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