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演變
日,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象太陽形。輪廓象太陽的圓形,一橫或一點表示太陽的光,本義為太陽。
金文寫作:
小篆寫作:
隸書寫作:
楷書寫作:
二、含義
“日”是最早出現的象形文字之一,它所模拟的就是太陽。最早畫個圓圈模拟太陽。後來圓圈中多出一點或一橫。古人為什麼在圓圈中加一點或一短橫,可能表明太陽是個實體,而不是空心圓。在古人心目中,太陽是光芒四射的發光球體,是個圓圓的實體,不像月亮那樣,有時圓,有時缺。古人把太陽的“實”與月亮的“缺”看成是相對應的。也有人認為,這一短橫或一點可能是太陽表面的黑子。也有人認為這一短橫或一點隻是個強調符号,以區别“口”之類的字形。
《說文解字》:“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注:日,(光明)盛實。太陽的精華不虧損。由囗、一會意。象形。
遠古時期沒有“太陽”這個詞,太陽就是“日”。地球自轉産生晝夜交替現象,太陽每天都會東升西落,所以一個晝夜也稱為“日”。狹義的“日”為“白晝”,與“夜”相對。後又引申為時候、時代、日子。又因為“日”的唯一性,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主”,所以“日”也用于比喻君主。
用日作意符的字大多與太陽或時間有關,可以分為三類:1.有關太陽的名詞,如:時、景、晖。2.有關太陽的形容詞,如:晴、明、暗、晦、昭、昧。3.表示時間的詞,如:旦、暮、昏、曉、春、晨。
金日磾一般認為讀Jīn Mìdī,
日,另一個讀音為mì。漢武帝的輔政大臣金日磾(Jīn mì dī),可能與古漢語連音變讀或字形訛變有關。
三、有關傳說
1、太陽神鳥
志怪古籍《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相傳遠古時代,在大荒之中,有一個山谷,山谷裡有一棵好大的扶桑樹,鳥兒在這裡歇息。隻見一隻大鳥背負太陽回到山谷,落在樹上,另一隻鳥就準備背負另一個太陽飛升上去。鳥兒背負着太陽輪流飛升和落降,就有了白天和晚上。
相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烏鴉,又因為不同于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别,又因與太陽有關,為金色,故為三足金烏,也稱金烏、三足烏、陽烏、三足等。
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商周太陽神鳥是一張外徑12.5厘米,厚僅0.02厘米,含金量高達94.2%的金箔,重量20克。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現,分内外兩層,内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内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内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和極大的想象空間,該器生動地再現了“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四隻神鳥圍繞着旋轉的太陽飛翔,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生生不息,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表達了古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讴歌。
有人說,旋轉的火球是太陽神,四隻鳥是太陽神的四位使者,寓意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有人說旋轉的火球是太陽,四隻鳥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行的神鳥,講述着中國“金烏負日”的古代神話。
有人說,四隻鳥首尾相接、循環往複,代表四季,十二道太陽金芒代表十二個月。
同在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通天神樹,通天神樹分三層,每層分延伸3個樹枝,共九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彎成弓形,樹枝上有9個金烏神鳥,是古蜀人根據“十日傳說”制造的一件青銅器(專家推斷由于時間久遠神樹最頂端缺失了一隻金烏神鳥)。
2、誇父逐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誇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但還沒趕到大湖,在半路上就渴死了。誇父死時丢棄了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樹林。
3、後羿射日
後羿射日,原稱“羿射九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原本是說五帝時期射師大羿射日,不過經過後人誤傳變成了夏代有窮國君主後羿射日。
《楚辭章句》:“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堯帝時期,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扶桑枝條的下面,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一次10個太陽一齊出來了,炎熱烘幹了大地,烤焦了禾苗草木。為了拯救人類,堯命令羿把10個太陽都射下來。羿張弓搭箭,射落了9個太陽。天空陣陣轟鳴,墜下一隻隻三足烏。最後,天上隻留下一個太陽,人民才得以解救,人們把後羿奉為英雄。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雲:“宋州宋城縣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又雲羿所封之地。”因後羿射日有功,被帝堯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