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鳄龜(Chelydra serpentina),又名小鳄龜,鳄龜科拟鳄龜屬成員,是同科的大鳄龜的遠親。這是一種分布于北美的大型淡水龜,體重通常為4.5-16千克,最大個體的背甲長度能夠達到半米長,體重最大可達34千克。
盡管體型不如更大的親戚大鳄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最大可超過100千克),但憑着不俗的體型和兇猛的性情,拟鳄龜足以稱得上是栖息地内的頂級掠食者。這種兇殘的掠食者有時也會捕殺大型水鳥和一些哺乳類,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拟鳄龜曾經殺死過一隻體重14.5千克的天鵝,此外有視頻資料顯示,即使是渾身是刺的豪豬也難逃拟鳄龜的獵殺。
拟鳄龜,北美分布最廣泛的爬行動物之一
拟鳄龜(左)和它的同科親戚大鳄龜(右)
今天的另一位主角——浣熊(Procyon lotor),來自食肉目下的浣熊科浣熊屬,原分布于北美,一般5-12千克,最大體重28.4千克。由于其可愛的外表,浣熊常常出現于兒童讀物和卡通片中。在其栖息地中,浣熊是一種中型捕食者,它的食譜中包含33%的植物、40%的無脊椎動物以及27%的脊椎動物。盡管戰鬥力并不出衆,但由于善于利用生境内的各種食物甚至是人類的垃圾桶,浣熊是一種适應性極強、非常成功的物種。
浣熊喜歡偷拟鳄龜的蛋吃威武霸氣的拟鳄龜和外形萌萌的浣熊,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在很多文獻中,它倆都有不少交集。這是為什麼呢?拟鳄龜雖為水栖龜,但在繁殖期還是必須要上岸築巢的,妊娠的雌龜會在距離水邊幾十到上百米的地方築巢産卵,而浣熊就是這些龜卵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
浣熊,可愛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顆掠食者的心
雖然浣熊經常光顧并破壞拟鳄龜的巢,但它們似乎不敢對成年鳄龜下手。上世紀80年代,有學者指出,他曾經數次觀察到浣熊和築巢的雌性拟鳄龜遭遇,但浣熊從未嘗試過捕食對方,看來盡管陸地上的拟鳄龜已經威力大減,但其兇暴的性格和堅固的防禦仍然令浣熊感到棘手。
安大略省發現"拟鳄龜連環殺手"然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次科學調查打破了這個固有印象,當地的浣熊除了捕食拟鳄龜的巢之外,居然破天荒地針對築巢的成年雌鳄龜進行了攻擊和捕食,我們接下來就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17年夏天,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龍多省立公園,動物學家艾莉森卡森等人對當地一些淡水龜類的築巢情況進行了一番調查,在此期間他們觀察到了一些妊娠或築巢的雌龜被掠食者捕食的現象。
為了弄清這是哪種動物所為,研究人員仔細記錄了受害者的傷痕,同時搜集現場任何可能的線索。此外,在最初的幾次掠食觀察後,研究者們沿着築巢地點部署了一些陷阱相機,用以監測潛在的龜類捕食者。
在6月5日到7月30日,總共有19隻妊娠或築巢後的成年雌龜被掠食者殺害,分别為10隻拟鳄龜、8隻北部地圖龜以及1隻布氏拟龜。測量這些淡水龜的背甲順彎長度,遇害拟鳄龜和北部地圖龜的平均長度分别為24.3厘米和31.3厘米,那隻布氏拟龜長21.8厘米。
被浣熊捕食的另一隻雌性拟鳄龜,右後腿的上方被掏了一個大洞
觀察這些雌龜的屍體,能夠發現,攻擊模式相當一緻,每隻龜都被翻過來四腳朝天,且有着相似的傷口。鳄龜右後腿的上方往往會有一個單獨的直徑5-8厘米的洞,很顯然這是由掠食者造成,以便于攝取鳄龜的内部器官。地圖龜和布氏拟龜的腿和洩殖腔周圍出現多處創傷,脖子和頭部也有撕裂傷。
這些龜的内髒(輸卵管、腸子,有時是肝髒)已經被移除。那些剛剛築巢的雌龜,連同它們的巢也被掠食。至于那些還沒有築巢的雌龜,輸卵管中的龜卵都被殘忍地扯出來吃掉了。在這兩種情形下,破碎的蛋殼都散落在屍體周邊,現場一片狼藉。
被浣熊殺害的成年雌性拟鳄龜,左上方的白圈中是浣熊的腳印
研究者在幾具屍體邊發現了浣熊的腳印,同時,陷阱相機也拍攝到浣熊白天和夜晚在築巢地點出沒的情景。另一個證據進一步鎖定了浣熊的兇手身份,調查期間,研究者好幾次直接觀察到浣熊撕咬和拖動妊娠的北部地圖龜。
鑒于這些捕食事件在發生時間上過于集中,并且傷口的位置具有一緻性,而死亡事件所在區域的面積剛好和一隻浣熊典型的家域面積相似,研究人員強烈懷疑,所有事件都是由同一隻浣熊所為。也就是說,這隻浣熊是一名針對繁殖期成年雌龜的連環殺手。
繁殖期的妊娠鳄龜需要到陸地上去産卵,這無疑會增加雌龜被捕食的風險。然而,浣熊對成年雌鳄龜的捕食是極不尋常的,在龍多省立公園長達7年的考察中,這是頭一次記錄到成年雌龜被掠食者殺死。相比之下,浣熊對龜巢的掠食則比較常見,目前還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機制促使這隻浣熊把對巢的掠食擴大到對繁殖雌龜的大量捕殺。
如何幫助拟鳄龜應對浣熊威脅浣熊對環境的适應性非常強大,尤其是在受人為幹擾的栖息地,浣熊可以從人類丢棄的垃圾堆中獲取額外的食物供應,使得它能以較高的密度生存于這片栖息地。
反過來說,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就會給獵物帶來更大的捕食壓力,更高的巢捕食率将嚴重阻礙當地淡水龜種群的增長。過去有研究顯示,倘若成年龜的生存率很高,那麼這種較高的巢捕食壓力也并非無法容忍,然而一旦成年個體面臨額外的捕食死亡率,種群消亡的概率也會随之增加。
浣熊所針對的繁殖期雌龜,對淡水龜種群存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為了保護受威脅的淡水龜種群,對當地浣熊采取一定的措施可能是必要的。根據前文所述,所有捕食事件很可能是由一隻特定的浣熊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對浣熊種群進行總體清除是不太可能起到降低雌龜和巢捕食率的作用的。
以前科學家曾經在海龜築巢區附近實驗性地清除浣熊,但針對海龜的巢捕食率并未降低,這是由于附近地區的浣熊總是能夠迅速擴散并填補目标區域的空缺,此外,浣熊較高的繁殖速度保證了自身種群的快速增長。
有研究顯示,即使是清除了海龜築巢地50%的浣熊,也未能減少對海龜巢的掠食。然而,另一份研究指出,通過有針對性地清除特定的浣熊個體,海龜巢的損失率成功地從95%驟降到9.4%。這就表明,對捕食者的持續适應性控制策略能夠成為保護龜巢的有力工具。
因此,針對特定捕食成年龜的一隻或幾隻浣熊進行清除,将減輕成年雌龜所面臨的捕食壓力。龍多公園的研究中由于浣熊捕食而死亡的10隻鳄龜,占當地800隻繁殖雌龜的1.25%,這個比例有可能被低估,畢竟研究人員也許沒能找到所有被殺的個體。
由于浣熊具備向同類學習新技能的習性,針對鳄龜等淡水龜進行掠食的行為可能會因此擴散和增多,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有效保護繁殖雌龜和它們的後代。
當然,說到底,捕食是生态系統中不可避免的一環,無論是怎樣的保護策略,也無法完全消除捕食壓力。從恢複受威脅淡水龜種群的角度來看,把注意力更多投向于降低那些最主要的死亡因素——例如車禍和持續的捕撈壓力,可能對種群的保護會更加有效。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