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第3章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即曾參,孔子最優秀的弟子之一,他和父親曾點都拜在孔門之下。曾子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比孔子小46歲,《論語》成書時,後世門生記其言行,尊稱“子”。
曾子是直接傳承孔子的一個學生,他性格内向,處事謹慎,略顯遲鈍,以孝著稱。孔子評價他說:“參也魯”。
孔子去世後,他的孫子子思(孔伋,孟子之師,《中庸》作者)托孤于曾參,曾子一邊收徒辦學,一邊悉心教導、撫養子思,使子思終成一代大儒。
召:形聲字,本義為召集、号召。音zhào,甲骨文上部是“刀”,是一種切割工具,在這裡作聲旁表音;下部是“口”字,在這裡作形旁,因為召集、号召都要用口發出呼喚。
召特指君王喚使臣下,又指長輩呼叫晚輩。由召喚引申為招緻、導緻,此義後用“招”表示。
文獻中召公奭之“召”讀為shào,本是召公奭的采邑,也作“邵”,召和邵都是中華姓氏。
手:拳也,象形字,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注: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
手字的初文始見于西周金文,字形像人的手,有五指。如《詩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古文字裡,手作偏旁通常寫作側面形(“又”)。
手本義指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
引申作動詞,表示手持、用手拿着,如《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手劍而從之。”
手又引申為自己親手做,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罴。”還引申指小巧易拿的,又指代人。如“歌手”。
手也作量詞用,用于技能、本領。如“一手絕活”。
手也是漢字部首之一,作左偏旁時寫作“扌”。用手作意符的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名詞,指手的部分,如:拳、掌、拇、指;一類是動詞,指手的動作,如握、持、打、攀。
本文的“啟予手,啟予足。”意為:放開我的手,讓我自己走。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該句出自《詩經•小雅•小旻篇》,曾子引用這幾句詩來形容自己一生謹尊禮法,謹言慎行的生活态度。
今:是時也,從亼(ji,)從及。今是會意字,甲骨文像一個人張口向下伸舌頭,表示“飲”。今的原義就是“飲”,現已消失。也有一說:今是吟的初文。
現在的“今”被假借為目前、這個時候、現在、當前,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
今也指現代,如《孟子·梁惠王下》:“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也有“假使”、“如果”等意,如《墨子·公輸》:“今有人于此。”
今也指“這”,如今次,今遭,今早。
以“今”為偏旁的字都有即時、面對等意思,如:琴、吟等。
全文理解為:
曾子得了重病,他叫來衆弟子,弟子們攙扶着他,曾子說:“放開我的手,讓我自己走,《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往後,我就可以免除這樣的擔驚受怕了。孩子們!”
由于曾子是《孝經》的作者,所以曆代先賢們,比如鄭玄、程子、朱子等,喜歡把本文的解讀往“孝”的一面靠,未免太過牽強。
他們認為,曾子說的“啟予手,啟予足”是:掀開被子看看,我的手足還在不在。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的手足都還在,我可以放心了,我是“孝”的。
如《論語集解》裡頭引了鄭玄的批注說,“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于父母,不敢毀傷之,故使弟子開衾視之也”
儒家思想從漢武帝之後被扭曲,變得面目全非,《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對人們愛惜身體的一個提醒,并不是要求人們走路也要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做事也不必放開手腳。
孟子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道義當前,性命尚且不要,又何況是“毀傷”?
所以,先賢們的解讀是有問題的。
曾子在本文想提醒弟子們,人的一生始終要保持遵禮守法,謹言慎行,不得馬虎,要踐行終生。
孔子曾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言慎行”,在無道的春秋末期,每個人都活得很危險,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曾子因為自己能得以善終而感到慶幸,同時,反複叮咛弟子們要向他學習。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同樣應該始終堅持遵守規則、法律的心态,謹言慎行,不能放肆。
關于曾子的三個故事
西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中記載一個故事: 黔婁死,曾子往吊,見以布被覆屍,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曾子曰:“斜引其被則斂矣。”黔妻曰:“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也。”
白話文:春秋末年,魯國的黔婁與曾參是同窗好友,一生為官清廉。黔婁去世時,曾參與弟子前往吊唁。
曾參到了黔婁家裡,看到黔婁的屍體靜卧于榻上,用塊白布覆蓋着。由于這塊白布短小,蓋頭露腳,蓋腳露頭。曾參就說:“把布斜着蓋,不是頭腳都蓋上了嗎?”
黔婁妻說:“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斜之,這樣會違背先生生前意願的。”
黔婁是春秋末年齊稷下先生,齊國有名的隐士。魯恭公曾聘為相,齊威王請為卿,皆被其拒絕。
後隐居于濟之南山(今濟南千佛山),鑿石為洞,終年不下(今千佛山中有黔婁洞),曾著書《黔婁子》四篇(已失傳),号黔婁子。
他盡管家徒四壁,然而卻勵志苦節,安貧樂道,潔身一世的端正品行為世人稱頌。
後人引用此典故,比喻甯可堅持自己立身的準則而失去利益,也不因有利可圖就放棄原則。
《韓非子》中有一個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适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白話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一邊跟着她一邊哭泣。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
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我隻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賴父母學習的,并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是在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辦法。”于是曾子馬上殺豬煮了肉吃。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将來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見識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處處以身作則,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
曾子這樣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别看殺了一頭豬,眼前利益受損,但從教育子女的長遠利益看,大有好處。
《禮記》中有記載曾子易箦(讀音為zé)之事:曾子病重,樂正子春、大兒子曾元、小兒子曾申及一個童仆在身邊服侍。
童仆看到曾子所用的席子花紋華麗,就問是不是大夫所用的席子,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堅持讓弟子們幫他把席子換掉,因為這是不符合禮的要求的。
同時,曾子還對樂正子春說:“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意思就是“你愛我不如那童仆,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要求什麼呢?我隻盼望死得合于禮法罷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曾子就去世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