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經典花棍舞

經典花棍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4 11:26:21

據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有了“正月十五”舉辦秧歌會的習俗。秧歌舞是由流放到塞外的民間藝人,把家鄉勞動和插秧時唱的小調與東北民間歌舞相結合而成,後續發展的系列還有踩高跷、跑旱船、耍龍燈等。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1

現在,秧歌舞在農村與城市都很興盛,它不僅是一項街頭文藝展示,也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它易懂好學,老少皆宜,就連八十多歲滿頭銀發的老妪,也身着豔麗的服裝,手舞彩綢與折扇,伴着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它是踩在點、扭在腰、舞在手、俏在情的全身運動。講究的是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為秧歌舞伴奏的鼓樂班子是由鑼、鼓、镲、唢呐等樂器組成。鼓樂奏出諧趣而喜慶的曲調,讓人們情緒高漲、笑逐顔開。随着鼓樂節奏的加快,舞者們的腳步也在快速移動和變換着隊形,穩重心、慢回轉、進二退一左右走四步,舞出優美的身姿和颠浪的曲線。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2

随着歲月的演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如今在富拉爾基滿族聚集地,長青鄉後庫勒村的滿族後人,就把有着濃郁民族特色的滿族花棍舞,也就是三百多年前滿族先人身着獵裝驅馬揚鞭及生産勞動中的動作與情節,也融入到了東北大秧歌之中。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3

“花棍舞”是由滿清時期在北大荒駐守的滿族八旗軍隊和墾荒的滿族先民,在豐收與節日慶典時,将馬鞭作為舞蹈道具演變而來。它是集表演、娛樂、健身為一體,具有非常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少者幾人,多則百人都可以參加的舞蹈項目。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4

舞蹈所使用的花棍長約一米左右,畫有紅、黃、藍、白相間的彩條,兩端各鑽有一個圓長孔,把三枚銅錢放入孔内,上下相碰叮當脆響,産生賦有節奏的韻律。表演時手與足大幅度的伸展,展示出了舞姿強勁的張力。花棍的硬韌,彩綢的飄逸,剛與柔的結合,讓舞蹈更加優美靓麗。花棍舞還吸收了薩滿腰鈴舞、秧歌舞及扇舞的精髓,還有滿族農耕漁獵文化的精髓。因舞時需頸、腰、手、腿、腳一齊并用,還需花棍與肩、背、肘、足的撞擊,同時加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才能舞出完美的花棍舞姿。當舞步、動作、節奏較快時,從中能看到薩滿腰鈴舞的身影;速度放緩和稍慢時,你又會捕捉到扇舞與秧歌舞的影子。花棍舞與秧歌舞,曆史上就有着相通的血脈,而現在兩者的完美組合,在全國的民間舞蹈演藝中也是獨一無二。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5

現在,滿族文化遺産花棍舞表演隊年輕的舞者們,舞姿如同行雲流水,氣勢如虹。每次演出,場面氣氛都是熾熱濃烈,笙歌鼎沸。滿族小夥子們的身姿旋轉跳躍,盡顯北方民族英雄豪氣和陽剛之美。女真格格們則是邁着婀娜多姿的舞步,仿佛是月中嫦娥飄然下凡,風情飄逸,美輪美奂。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6

其實“花棍舞”的表演節奏與動作變化較快,比較适合身體敏捷的年輕人。但村裡的老年人看到年輕人勁舞飛揚的場面,心裡也泛起了不服老的興緻。他們請來編舞高手,将“花棍舞”的動作與節奏再次進行了編排與組合。整合之後的舞姿,讓老年人們精神抖擻、氣宇軒昂,舞的花棍如同草原上的烈馬嘶風、傲視蒼穹。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7

值得一提的是夕陽紅老年秧歌隊的隊長劉鳳明和女扮男裝的女将王麗萍,在鼓樂的伴奏下,二人反串,是男舞折扇,女揮花棍。其蹦竄跳躍,步法多變。折扇與花棍上下翻飛、出神入化。他們用肢體語言和眼神在相互逗趣,那柔情似水而又剛柔相濟的舞姿,一張一弛,收放自如。

近年來庫勒村村委會成立了滿族花棍舞協會,滿族文化遺産花棍舞表演隊和夕陽紅老年秧歌隊,他們的表演多次在國家、省、市、區主辦的少數民族彙演與秧歌大賽中奪冠,并且滿族花棍舞又被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正在申報國家級。

經典花棍舞(紅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變由來)8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民族文化精粹,“花棍舞”第二代傳人村長孟祥麟,又在村中與中小學校共同開辦了培訓班,并使其成為正式的體育教授課程。學生們經過培訓學習,現在已達到了團體操表演水平。

花棍舞的演繹、融合、發展,在形成獨特的區域性民族文化教育品牌的同時,也充分體現岀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自信。“花棍舞”這朵民間的藝術奇葩,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再一次綻放在紅岸大地,乃至鶴城之鄉。

來源:富拉爾基宣傳

編輯:王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