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12~13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地面氣壓場較弱,中層溫度持續升高,同時受較高濕度和逆溫影響,擴散條件不利,區域中南部可能出現中至重度污染過程,個别城市可能出現短時嚴重污染,主要影響範圍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由于近期冷空氣變化和疫情防控對污染減排影響的不确定性較大,預報不确定性增加,具體形勢有待臨近判斷。
12~13日,汾渭平原受弱氣壓場控制,相對濕度較大,整體擴散條件較差。預計,12日,區域大部空氣質量以中度污染為主,13日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
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面對或許即将來臨的污染天氣,我們必須清楚大氣污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與來源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污染排放,二是氣象條件,三是區域傳輸。
其中,在污染排放中有四大主要來源,這四大來源占比要達到90%以上。分别是工業、燃煤、機動車和揚塵。
此外,重污染期間PM2.5裡的主要組分也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铵鹽和有機物,總占比達到70%以上。
氣象條件是造成大氣重污染的外因。不同年度間氣象條件的影響幅度在10%左右。也就是說,同樣的污染排放,不同年份氣象條件有的可能拉高10%,有的可能拉低10%,個别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
當風速低于兩米、濕度大于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于500米時,極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氣。
在“2 26”城市範圍内,城市間區域傳輸相互的影響程度平均是20%-30%,重污染天氣發生時,影響程度還會提高15%-20%,也就是說可能達到35%到50%,個别城市可能會到60%-70%。因此,必須要實施聯防聯控,大家要一起行動。
重污染期間進行應急預警、采取應急措施、降低污染排放,可有效減輕污染。空氣污染的“病根”是排放,天氣是誘因,複雜的顆粒物二次轉化是催化劑。日常減排是治本之策,調整結構,總量減排,強化應急,促進聯動……,目前各地各部門正在為打赢藍天保衛戰而努力奮鬥着,相信京津冀一定會讓藍天常有、白雲常駐。
文字來源:2019年3月11日,李幹傑部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記者會上的答記者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