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贊語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贊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12:17:51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贊語(文能安邦武可定國)1

圖片來自網絡

  小時候從收音機裡聽《嶽飛傳》,詞作《滿江紅》與戰場郾城大捷,無不讓人與他同感“壯懷激烈”!嶽武穆,令人仰慕的文武雙全的英雄!

  後來讀《三國演義》,羅貫中這樣評價蜀漢将領姜維:“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估計“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出處就在此詩了。

  那麼“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文”是文學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現代對文學的定義。

  度娘說:“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内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藝術。

  而“文能安邦”的文又是什麼呢?

  先看“安邦”,意思是使國家平安穩定,那麼此“文”事關國家治理。所以,“文能安邦”的“文”,應該是百度百科裡面對“文”字基本釋義裡的第10條:“指非軍事的:~職。~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也就是指政治,是治國理政的,與“武”即軍事相對。

  為了方便區别,這裡暫時把現代意義的文學稱為文學,把治國理政的“文”稱為文政。

  為什麼我們容易把文學與文政混淆?

  這是有曆史原因的。

  中國先秦時期将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

  漢代選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又被稱作“賢良文學”。“賢良文學”與“賢良方正”是類同的。漢文帝十五年(前165)“诏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漢書•晁錯傳》)。昭帝始元五年(前82),“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漢書•昭帝紀》)。但是這個“文學”在當時指儒家經學,而不是現代意義的文學。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史稱“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文學士”、“文學之士”指的都是儒生。

  到了東漢靈帝時,立鴻都門學,以書畫辭賦為文學。這個時候,現代意義的文學出現了。它不同于選官取士的“賢良文學”。它以當時的“文學”為名,實際是把堂堂正正的帽子蓋在屁股上。帽子還是那頂帽子,下面不是那個腦袋了。所以這種“文學”是為當時的士人所不齒的。蔡邕就曾上書漢靈帝,認為“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治政,未有其能”;而應該學習儒家經典,“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始于隋唐選拔政治人才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儒家的四書五經外,大多還考詩賦,雖然王安石在變法中改革貢舉一度停考了詩賦和帖經、墨義。考詩賦就又把文政與純文學聯系起來了。

  區分文學與文政的意義何在呢?在于明确二者的地位,确立教育的内容,樹立國家建設者學習追求的目标。

  文學的地位在曆史上向來不高。在漢靈帝之前,從事純文學創作的人,即所謂的“辭賦之士”,其身份屬“俳優”。“俳優”是什麼?是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文學這種才藝,也被稱為“雕蟲之藝”。喜愛文學的曹操父子被批評過,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和南唐李後主李煜更是被罵得狗血淋頭。

  “國家之興亡,在冢嗣之善惡;冢嗣之善惡,在教谕之得失。”要教育興邦,就要把培養品行高尚的人作為首要目标,就要把文政在教育中的地位突顯出來。與此同時,要讓文學回歸到它應有的位置,它隻是與唱歌、跳舞一樣,是一種才藝。而才藝與天賦有關,所以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在把文學學好;而品行高尚卻是應該要求每個人的。

  從我們個人來說,能寫文章一兩篇,就認為自己經綸滿腹風華絕代文韬武略無人敵,這是不對的。會寫詩歌,會寫散文,會寫小說、劇本、寓言、童話,你是擁有了一種才藝。這種才藝并不代表你有安邦定國的學識和才能、胸襟和膽略。

  如果你讀過詩詞歌賦四大名著小說無數,如果你還能吟詩作對插科打诨妙手著文,你也隻是個文學愛好者,或者是個文學家。

  如果你讀過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曆史典籍,知道并踐行修身立德為人民服務,樹立了曆史興亡觀,有命運共同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你才是個讀書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