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昨晚的那篇同名文章犯了一個非常緻命的錯誤,雖然不知道現在亡羊補牢還是否來得及,但該背的鍋必須得背,探歌到底值不值得買,這次我們從頭再來。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探歌在國産前并非是一台緊湊型SUV,而是在小型SUV的基礎上加長而來的——這也就決定了它本身在某些地方會繼承一些小型SUV的不足,在放到級别更高的緊湊型SUV陣營中時,它們會被無限放大。
第一個不足是它的後備箱存儲空間。盡管看着很規整,但軸距加長并沒有為它提供多少空間上的提升,這點我在參加上市之初的試駕活動時深有體會。
探歌的标準後備箱容積為401L,雖然不大但很規整,而且還有電尾門可選
第二個不足是它的内飾用料。通篇硬塑料這種做法通常我們隻會在非常廉價的車型上才能見到,但即使如此,這些廉價車型也會在車門内側的扶手區域保留底限,換上柔軟的織物或皮質材質;探歌則徹底突破了這個下限,它隻在手肘下側極小的一片區域内布置了皮質護墊,而整個車門内側門闆則全是赤裸裸的硬塑料。
保持好的駕駛習慣,内飾材質其實也不是什麼硬傷
我在日常駕駛時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右手扶方向盤,左臂倚在車門扶手處——在駕駛探歌時,不僅手肘很難享受到那塊面積感人的柔軟區域,在進行較大幅度的轉向動作時,身體重心移向手肘,此時肘部關節與硬塑料門闆的超重接觸也實在是硌的生疼。
這就是原生車型定位帶來的先天劣勢——雖然作為MQB平台的産物,給探歌單獨換個軟性材料内飾也不是什麼問題,但這或多或少也能暴露出大衆的真實想法:前段時間在試駕全新寶來時,那個内飾也和探歌一樣,硬的要命。
全液晶儀表盤雖好,但需要購買豪華版車型才有
說實話,以上兩點在我看來其實并不算是硬傷——我在之前說過,探歌是一款帶有明顯個性化與年輕化導向的車型,這也就意味着它天生就不會向實用性和性價比低頭。探歌的海外版車型尺寸小巧、車身輕盈,還有2.0T EA888發動機、DQ381濕式雙離合和4MOTION适時四驅可選——在這些配置加持下,海外版探歌能輕松跑出接近6秒的零百加速成績,說它是輛小鋼炮毫不過分。
強大的動力與傳動系統賦予了海外版探歌出色的賣點
國産後的探歌是否繼承了這些優點呢?至少頂配版車型是及格的。盡管發動機被換成了1.4T EA211,軸距也加長了不少,但開着依舊很幹脆利落,隻是沒海外版那麼有爆發力了。
關鍵就在于變速箱,這是我之前犯下錯誤的地方,也是我一直糾結的地方——除了四驅版車型外,探歌的傳動系統均為DQ200幹式雙離合變速箱,而非四驅車型上表現優異的DQ381濕式雙離合變速箱。
DQ381是專門為匹配4MOTION适時四驅才下放至探歌的
幹式雙離合作為大衆DSG前期主推的變速箱,在進入國内一段時間後陸續爆出了各種故障與缺陷,甚至因此一度榮登315榜單——盡管大衆在之後對此做出了積極回應,但結果依舊治标不治本。
面對國内風格迥異的駕駛環境與消費者的駕駛習慣,幹式雙離合的“水土不服”是刻在骨子裡的,無法真正得到根治。
當然DQ200的故障本身也隻是一個概率性問題,有的大衆/斯柯達車主開過數萬公裡,變速箱依舊給力;有的車主裡程剛剛破萬,就已經開始頻繁拜訪4S店了——我不敢直接了當的說DQ200就是不行,但如果條件允許,避開深坑總是好的。
加長的軸距賦予了探歌優良的乘坐空間,但這本身也是一種束縛
所以,這也就是我的結論了:我不建議您購買任何兩驅版本的探歌,尤其是您在以純粹的家用/代步取向選購車型時(隻跑郊區/高速的另談)。兩驅版的探歌不僅在耐用性上存在質疑,配置上也缺乏周全——且不提前面提到的儲物空間與硬塑料内飾,光是一個自動大燈需要破費到19.08萬元的豪華版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探歌搭載的4MOTION表現着實驚人,開過的都說好
探歌不是一個以實用性為導向的車型,即使在國産後做出了諸多妥協,但駕駛感受依舊是它真正的核心賣點——講道理來說,四驅版本才是探歌真正值得購買的車型,但動辄超過20萬元的售價實在讓人難以啟齒,更何況,它已經不純粹了。
所以,您知道是否值得購買探歌了嗎?這是一款需要消費者認同青春與信仰的SUV,如果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那麼隔壁日産家的逍客應該更适合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