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适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
秋季又是收獲季節,各種蔬菜、水果、水産品上市,食物品種繁多,飲食中要注意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避免“病從口入”,确保食品安全。
01
食品安全常識
1.購買食物時,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産廠家、生産日期,是否過保質期,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标明,有無QS标識,不能購買三無産品。
2.打開食品包裝,檢查食品是否具有它應有的感官性狀。不能食用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黴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若蛋白質類食品發粘,油脂類食品有“哈喇”味,碳水化合物有發酵的氣味或飲料有異常沉澱物等均不能食用。
3.嚴禁到校園周邊無證攤販處購買盒飯或食物,減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自己的餐具洗淨消毒,不用不潔容器盛裝食品,不亂扔垃圾防止蚊蠅滋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6.劇烈運動後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
02
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
食物中毒依其緻病原通常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學性食物中毒,在餐館或家庭廚房内常見是細菌性食物中毒。之所以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是因為首先是食品被細菌污染;其次是細菌在适宜的條件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大量繁殖或産生毒素;最後是未對食品加熱或加熱處理不徹底,未能殺死細菌或破壞細菌毒素。那麼,如何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呢?
1.防止食品被細菌污染,用于制作食品的原料要進行摘、洗、切、削的粗加工,對動物性原料還要加強宰殺前後的普通檢驗;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餐飲具和加工器具應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加工人員要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2.控制細菌的繁殖和産生毒素。細菌繁殖和産生毒素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時間,在适宜的溫度和足夠時間條件下,細菌才能大量繁殖或産生毒素。因此,降低溫度是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一項重要措施。此外,還應盡可能縮短貯存時間。一般地說,烹調加工後的熟食品,貯存時間應縮短在6小時以内。
3.徹底殺死細菌或破壞毒素。對受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進行徹底加熱滅菌或破壞毒素,是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關鍵措施。烹調肉食時,肉塊要小,應炖熟煮透,留放隔頓吃的熟制品,吃前一定要回鍋加熱,即使感官性狀沒有明顯改變,也必須徹底加熱或改制,不能麻痹大意。
03
發生食物中毒應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或與附近醫院聯系,及時将中毒者送醫院進行治療。
3.相關人員立即向校領導報告,學校确認後立即向轄區衛生院或疾控中心報告,同時向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教育局報告。報告内容:發生中毒的單位、地址、時間、中毒人數、症狀、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若懷疑投毒則向公安部門報告。
4.保護現場、保留樣品。
5.相關部門現場調查結束後要對中毒場所進行消毒處理。
來源:富平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