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子,美利堅的兩位著名老年人,都在牟足了勁“放大招”。
據美國媒體自己的報道,為了11月的國會中期選舉,民主、共和兩黨共花費了167億美元,幾乎是上一次的兩倍多。
跟兩年前總統大選時,兩個老頭的直接PK不同,這個中期選舉,選的是美國國會議員。這也被看作是美國總統上台後必經的一場“期中考試”。
這場争奪美國國會參、衆兩院議席的“中期選舉”,關系着總統後續兩年的政令是否能有效執行、現執政黨的權力,甚至能深刻影響到下一次總統大選。
接着,咱們就盡量生動地講一講,美國國會的那些事兒。
美利堅建國之初,“國父”們為了預防“獨裁者”的出現,可是花費了一番心思,最後設計了這麼一個“三權分立制度”,定下了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制約的關系。
身處這樣的體制之中,總統雖然掌握着最高行政權,但光他自己說了,并不完全算數,很多事宜,總統得先将提案交給國會兩院,多數票通過後,才能正式生效;此外,除海軍陸戰隊,總統對全美武裝力量的調配,也需要經由國會授權。
這方面,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早在二戰開打之初,羅斯福就産生了援助反法西斯國家的強烈意向,但美國國會一直不同意,搞得總統也木有辦法。
沒成想,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激怒了美國人。次日,羅斯福拖着病體在國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赢得一片掌聲。
當天,美國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衆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羅斯福總統的宣戰要求。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2月8日,羅斯福總統的國會演講
老實說,“三權分立”的積極意義還是很明顯的。
即便總統有時候不靠譜,試圖做出一些瘋狂舉措,也會因為沒能通過國會投票表決而最終作罷,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美國不會被某個領導人帶得過于偏激。
但其弊端,也會時常暴露出來。
比如,一旦就某個議題,總統跟國會吵得不可開交,誰都不願退讓的話,緊接着很可能就會面臨“政府停擺”的窘境。最近的,就是2019年初,因為“修牆”議題,美國政府曾陷入過長達一個多月的曆史最長“關門停擺”狀态。
這主要是因為,在頭一年,2018年11月的中期選舉,民主黨時隔八年奪回衆議院多數議席,從而讓特朗普政府的很多執政計劃,受到了國會的阻撓,根本無從實現。
2018年的中期選舉結果,執政的共和國保持了參議院多數議席;但失掉了衆議院的多數席位
手握重權的“美國國會”(Congress),由兩個部分組成——衆議院和參議院。
這就是新聞裡常說的“美國參、衆兩院”。
這兩院之間,既是分工協作的關系,也有互相制約的設計。
首先,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編寫法案,但隻有國會議員才能正式提出立法。
其中,幾乎所有内政相關的提案,都必須由衆議院首先提起通過,再交參議院進行表決。比如,稅收法案,對聯邦官員進行彈劾等等。
而參議院那邊,自身并沒有提交提案的權力,隻能審核由衆議院提起并通過的議案。
如果參議院給駁回,衆議院基本也木有辦法。
典型的,就是2020年針對特朗普的兩次彈劾案,最終因為參議院的否決,沒了下文,不了了之。
而如果參、衆兩院都認可了,該提案才會交由總統簽署頒布,成為聯邦政策法令。
如果總統選擇否決,那麼法案将被發回給國會,改完了再讨論、投票表決,直到總統簽了為止;如果總統不表态,在國會會議期間,超過十天沒回複,則默認法案自動通過。
這就是“三權分立”中的“立法權”的體現。
其中,參議院議長通常由美國副總統兼任,是美國總統第二順序繼承人,而衆議院議長,則緊随其後,屬于美國總統的第三順序繼承人。
目前拜登總統的第二順序繼承人是比他還年長兩歲的佩洛西
如果美國衆議院議長也不幸“三長兩短”了,第四順序繼承人則為美國國務卿....再往後順延就是——其餘各部14個部長。
美國總統的繼承順序
接着,再看衆議院議員的構成。
衆議院議員們的數量主要參照所屬州的人口多寡來分配比例,一般維持在435名左右。
衆議員會由各州直選,任期隻有2年。期滿後要全部重新選一輪,這就是咱們最近在新聞經常裡聽到的“美國中期選舉”。
衆議院議員們自己打出的廣告
跟參議員比,美國衆議院議員的種族、膚色、職業更加多樣,較為貼近基層選民,顯得更“接地氣”。在國内事務,尤其是民生問題上,衆議員們的發言權重更大。因此,由衆議院發起内政提案,也符合政府要“貼近民意”的初衷。
在個人規劃方面,很多衆議員并非終身職業政客,他們有的卸任後,又幹回了老本行;一些人也可能選擇回所在州繼續從政,擔任地方官員;
還有一小部分特别有抱負的,會去接着競選參議員,甚至總統。比如,1950年代的約翰·肯尼迪就是先當了一陣子衆議員,積累了比較靠譜的政治資源和人脈後,又去競選參議員,在數年的努力運作下,最終“修煉”成了美國第35任總統。
美國衆議院議員
而相對于衆議院,參議院的規模就小多了,隻有100人。
不過,參議員也是來自于地方——全美各州無論大小和人口比例,都擁有兩個參議員席位。
這兩位代表本州的聯邦參議員,和其所在州的州長一樣,都是在選舉年,由各州選民普選産生的。
因此,他們的身份,也是州長級别的。
相較于衆議員,參議員們職業政客的色彩更濃郁,曝光度和名氣也更大。他們很講究出身、資曆和學曆背景,大多都有固定的金主支持,或者家族勢力這種“裙帶關系”。
美國國會的參議員們,相較于衆議員,這個群體的白人和男性的比例明顯要高,平均年齡也更大
美國憲法規定,聯邦參議員的任期是6年,這也保障了他們能在較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實現自己的理念。
不過,雖然參議員是在選舉年和州長一同被選出來的,還能一任幹上6年,但他們也是要經曆中期選舉的。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每逢“中期選舉”,參議院三分之一的席位都要面臨改選,即,100名參議員中的34名議員要通過投票選舉,再次競争上崗(參議員的任期是相互交錯的,但對于個人循環來說,都是六年一任,就看哪一年輪上你參加“中期選舉”)。
在個人職業規劃方面,參議員們除了争取連任,很多也會去競選本州州長,或者留在華盛頓不走了,拉起團隊直接競選總統。像前面提到的約翰·肯尼迪成功當選總統前,就是馬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還有2008年希拉裡·克林頓,第一次競選總統前,她的身份為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宣誓就任參議員的希拉裡
所以,對于美聯邦政府來說,參議院更精英化,更靠近權力的核心。
在權力履職方面,諸如聯邦政府内閣人事任免、與外交相關的事務等,都隻需經過參議院“小範圍内”投票表決即可,無需經過衆議院提案。
一般情形下,執政黨會争取在參議院取得多數席位。一旦執政黨同時成了國會兩院的少數派,那麼在其任期内,各種政令和審批和執行将會非常艱難,總統的權力也随之大大受限。
2020年特朗普做國情咨文時,剛說完最後一句話,後面的佩洛西就當衆撕毀了總統的演講稿,旁邊的彭斯一臉尴尬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了,看規模的話,衆議員人數是參議員的四倍多,那美國國會怎麼開會呢?人多的那邊要是個個都上來沒完沒了的高談闊論,不得把會開成“馬拉松”啊。
這就涉及到了美國國會的相關協調機制。
在“少而精”的參議院,參議員們通常被允許進行無限制演講和辯論,除非某議員引起了“衆怒”,其餘參議員們一緻通過投票,來強行終止此人。
而衆議院則設有專門的法案委員會,對每個提案的讨論都規定了時間限制。
通過這樣的機制,國會的參、衆兩院基本能在差不多的時間裡,盡量高效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而不同黨派和立場議員們的“針鋒相對”,相互指責和激情辯論,則屬于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常态。
據統計,一百多年來,光在國會辯論現場一口氣上不來猝死或者發病的議員,就有四十多位。
比如,1932年6月,就有關是否給一戰退伍老兵發放補貼的提案,一名叫愛德華·埃斯裡克的議員在辯論環節中,說到激動處,心髒病突發,當即猝死在了講台上。
美國國會開會現場,首先要全體起立,奏國歌
而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其激烈程度和帶來的懸念,往往并不亞于總統大選。
事實上,很多選民,甚至一些政客本尊和金主們,立場都不是那麼的堅定。
美國的民主和共和兩黨雖然說是“政黨”,在但很多層面,卻更像是兩撮人為了利益均衡而組成的陣營。至今,它們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黨章和黨綱,所謂的“黨綱”,其實就是競選綱領,每四年寫一次,多在确定總統候選人的黨代會上表決通過。
所以,這些“綱領”,主要以政治承諾為主,内容具體、時效性強,多是通過拟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來體現該黨的基本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
甚至,在黨員管理上,也較為随便,人員變化頻繁,差異性很大。
早些的,像裡根總統,他年輕時原本是個民主黨黨員,後來在演藝界工會系統當領導時,又改投了共和黨。
近些的,比如曾被戲稱為“潛伏民主黨中的美國共産黨”的桑德斯老爺爺,2016年的時候,他先是加入了民主黨,後來因為自己那一套“公有制、高福利”的政治立場無法被民主黨建制派接受,又宣布放棄民主黨身份,成了獨立候選人。
再後來,到了去年,桑德斯又重新加入了民主黨,并以民主黨黨内候選人的身份,宣布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繼續着那套看起來跟美帝理念格格不入的“大政府、均貧富、都免費”的政治主張。但沒多久,又不得不宣布退出,給另一位老大爺——喬·拜登讓路。
當年拜登(1942年出生)的幾位黨内競争對手——1941年的桑德斯,1949年的沃倫,1942年的布隆伯格
而這次民主黨政府要接受的“期中考試”,情況的确不太樂觀。
正如前面講的那樣,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雖然号稱是個黨,但其實都有一定的流動性,兩黨内部一直存在多種政治派系、立場和聲音。
特别是民主黨,堪稱一個大雜燴,從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到呼籲平等的貧窮工薪階層;從主張同性戀的,到熱衷于不惜代價搞環保的,一幫背景各異人為了實現自己的訴求,硬湊在了一起。
那邊的共和黨呢,跟民主黨比,成分要比較單純,粉絲群也相對穩定。
激動的特朗普粉絲團,白人紅脖子群體,屬于共和國的“鐵粉”
那麼,民主黨既然是個大雜燴,對自己選民的号召力就相對弱一些。
平時看上去支持者挺多,等到投票的時候,大家可能又會産生其他的想法。
特别是在當下,美國人一提到民主黨,就會下意識地聯系到這位耄耋老人——拜登總統;
而一提及拜登總統,人們馬上想到的,則是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以及他那些令人迷惑的言行。
蓋洛普網站公布的拜登支持率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随着選舉日期的逼近,前總統奧巴馬開始馬不停蹄地往那些競争白熱化的地方跑,瘋狂地發表演講。
這讓人忍不住想到早年動畫片裡的那幾句歌詞——哪裡有難都想你,哪裡有險都有哥...
不得不說,為了競争國會參衆兩院的議席,民主黨,确實拼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